私力救济的法理学分析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tngli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力救济是人类社会最原始、最简单的救济方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私力救济对权利的保护、纠纷的解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公力救济在救济体系中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然而在事实上,私力救济从它产生之时起,就没有被停止使用过。现在,私力救济现象在我国依然大量存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私力救济存在许多失范现象,如恶性讨债、私人侦探、民间调查等。私力救济的历史源远流长,然而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外有关私力救济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某些学科虽然对私力救济有所涉及,但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笔者在阅读相关资料、借鉴前人研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法理学角度探讨私力救济相关问题。 迄今为止,人们对于私力救济含义的界定尚未统一。参照中外学者对私力救济的理解,笔者倾向于将私力救济界定为:权利人认定自己的权利遭到侵害,在不借助国家公力的情况下,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制裁侵权、解决纠纷、实现权利、维护秩序。私力救济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救济的时间确定性;救济主体的私人性;;救济规范的潜在性;救济目的的特定性。 促使人们选择私力救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其一,公力救济的局限促使人们寻求私力救济。如公力救济缺位;公力救济供给不足;公权力侵犯私权;公力救济制度程序复杂、诉讼周期长、效率低、判决执行困难等,都可能导致私力救济的产生。其二,从经济因素上讲,公力救济效益低,预先支付诉讼费用的方式使当事人不易接受。此外,私力救济体现了现代法治原则和公平正义观的要求;对公力救济缺乏信心,传统习惯等原因也会导致私力救济。 私力救济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已是不争的事实。私力救济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因此,国家对私力救济加以肯定的同时,应当通过对私力救济的规范化,实现对私力救济的引导、监督和管理,防止私力救济的滥用。目前,对私力救济规范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助行为正当化、自救行为法制化、调解法律化和“私了”制度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私力救济的正确引导和有力规范,可以在当代中国形成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权利救济体系,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化法治社会的进程。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我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出
众所周知,审计的作用就是帮助政府管好“钱袋子”,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因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目前审计工作仍然是当前中国共产
在社会保障领域,政府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承担这些责任的,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建立,分配制度的
国际调节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一个历史命题。知识产权的国际调节是在这一历史命题下的延续考证。知识产权国际调节机制是对知识产权国际调节这一延续性命题更深层次的探
十九世纪,刑事政策与缓刑制度随着预防犯罪的需要先后兴起。刑事政策在控制和预防犯罪的内容上易受社会犯罪态势的影响而变化,比较灵活;缓刑制度作为一项刑事法律制度,具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