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中含有大量的空白与未定性。这些空白与未定性不但赋予了中国古典诗歌无穷的魅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因此有必要从文本空白与未定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待深入。中西文论中都提出了空白与未定的美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本论文主要结合中西文论中的空白理论,从文本“空白”模糊与明晰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译者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首先,从文本和读者审美接受的角度来说,诗歌译者需要照顾译入语语言规范和译入语读者的审美接受。当文本空白与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将空白填充予以明晰化,在其他情况下则应该作模糊化处理,实现空白处理模糊与明晰化的辩证统一,论文同时提出了文本空白模糊与明晰化的几种常见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还从宏观角度和译者身份的二重性探讨了文本空白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空白首先赋予了译者发挥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机会,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的天地,但译者身份的二重性又限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因为译者必须同时对原文和译文读者负责,不能任意发挥,而应尽量再现诗歌原貌,消解自己的主体性。这样译者翻译时应做到主体性确立与消解的和谐统一,在译诗中再现中国古典诗歌味之无极的空白美,在翻译中建构起最大的意味世界——空白,从而实现译诗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本篇论文打破了传统文本空白处理的二分法,并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确立与消解的概念,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文本空白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为诗歌译者提供一种新思路,从而更好地架起中西文化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