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媒介属性与新闻叙事的关系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wu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总是不断更新迭代,如同人类社会的"推进器",推动时代的发展。2014年初,Facebook 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技术公司Oculus,正式宣布进入虚拟现实领域,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真正走进了大众视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不仅引发了资本市场的震动,也影响了人类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包括传媒业。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满足了新媒体语境下受众对"临场感"要求,作品互动性增强,受众成为参与者,通过技术手段"沉浸"在环境之中,产生共情(empathy)效应,虚拟现实成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介,就此继而成全了一种全新新闻报道形式——虚拟现实新闻(VR新闻)。叙事学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成为一门交叉学科即新闻叙事学,为新闻文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和框架。几乎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影响新闻叙事的变化。"虚拟现实+新闻"未来的发展动向,仍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如何成为适应技术发展的全媒体工作者,是从业者眼下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对研究所涉及的名词概念进行解析。立足传播学,"技术.决定论"、"人性趋势化"等观点为"虚拟现实作为媒介形态"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将对虚拟现实进行媒介属性解读,提出虚拟现实具备自主选择性、交互性、沉浸性、真实性和趣味性等媒介特征,满足了新闻业对"还原真相"的进一步需求。根据技术在新闻界的应用现状和实践情况,将虚拟现实新闻分为CGI(计算机合成图像)、2D全景视频、3D全景视频三种类型,并提出"有深度信息"的3D全景视频将成为虚拟现实新闻最常见的成熟形态。笔者对"VR新闻实验室"与《纽约时报》的近500条VR全景视频新闻作品进行了整理,初步分析了虚拟现实新闻的题材类型。分析虚拟现实的媒介属性和新闻叙事的关系,虚拟现实的媒介属性推动新闻叙事的变革,并且决定着新闻叙事的变革方向,新闻叙事的变革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虚拟现实的冲击下,新闻表达范式进行重构。从叙事角度,总结虚拟现实作为媒介对一般新闻叙事的影响:与一般新闻叙事相比,叙事内容呈现从表层信息到深度叙事的趋势,叙事空间从"缺席"转向"遥在",叙事结构不再以线性结构出现,信息依靠受者挖掘,叙事语言的表达不再只依赖文本,而是运用多种符号,而叙事风格则趋向"实用+审美"。最后,综合虚拟现实的媒介属性,本研究总结出多条叙事策略,其中包括叙事选题需有针对性、叙事视角单一性、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同步化、叙事符号应用的多样化、叙事结构简单化以及其他叙事技巧。由于VR/AR设备尚未普及,本研究尝试从生产者角度来看待虚拟现实新闻,与行业从业者进行访谈,一步步证实观点。希望为志在成为虚拟现实新闻的从业者的人,提供实践和学习方向参考。
其他文献
视频中人体行为识别长期以来都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其在学术界以及工业界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是视频监控、人机交互等应用的基础。在深度神经网络大规模应用于人体行为识别之前,传统方法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手工设计提取视频中的目标特征。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迅猛提升以及大量训练数据集的出现,深度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成功将深度神经网络应用于静态图像的识
目的:观察夹胫推肘牵膝法配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夹胫推肘牵膝法配合股四头肌锻炼治疗,对照组单用夹胫推肘牵膝法治疗,10次为一
失血性休克是人身伤害案件中常见的损伤。休克的发生、发展变化复杂多样,其主要病理生理表现为机体内部器官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细胞损伤、代谢障碍、凝血功能失常,至后期可发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地铁车站属于地下空间,地铁乘客需要一个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因此可靠、合理的地铁环控系统显得尤为重要。在保证环控系统实现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设计环控配电系统
研究者认为《种芹人曹霑画册》表现了"归隐之情",但有一半题诗未与之呼应;其中如"忆昔茜纱窗"等与画作要表达的"归隐之情"的"心态与情趣"无关。第五幅陈本敬的题诗似与《红楼梦》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