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在切花生产和庭院美化中应用广泛。地被菊花Ground cover Chrysanthemum(Dendranthema grandiflora(Ramat.) Kitamura)是菊花中的一个品种群,其观赏性好、覆盖力强、管理粗放,在城市园林绿化美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低温、干旱等非生物逆境限制了地被菊花在北方寒冷地区及城市高燥地段的推广与应用。本研究采用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旨在获得观赏性状较好且综合抗逆性强的地被菊花新材料,为地被菊花新品种选育奠定工作基础。本研究以已获得的分别由35S和rd29A启动子驱动的转AtDREB1A基因、具有低温、干旱和盐渍多重胁迫耐性的优良地被菊花’Fall Color’(Dendranthema grandiflora’ (Ramat.) Kitamura’Fall Color’)转化植株为母本,优良的野生型地被菊花品种‘东林瑞雪’等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获得了384株杂交后代植株。通过对杂交后代植株观赏性状的评价、耐寒性分析、单株选育、外源基因遗产稳定性和表达分析等方面研究,初步获得了具观赏性及抗逆性强的地被菊花新材料。研究结果如下:经调查发现,Fl代植株的株高、冠幅、花色等表型性状均产生了广泛的分离。经2007年冬季覆盖草帘防护,杂交后代植株露地越冬成活率及茎芽萌发率均高于‘秋艳’野生型植株,且大部分后代植株地上茎芽萌发,表明杂交后代植株的抗寒性得到提高。杂交后代植株基因组DNA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AtDREB1A基因可以通过有性繁殖方式遗传给杂交后代,外源DREB1A基因分离比例组合间有差异,介于2.9:1-6:1之间。经过对F1代植株的外源基因的检测、表型性状及抗逆性等综合性状的调查研究,结合地被菊新品种选育百分制评选标准,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单株6个,分别记录为A-38、A-112、A-136、B-25、C-48及D-82。建立了6个优良单株的无性系和自交系。基因组DNAPCR检测结果表明,外源AtDREB1A基因能够通过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方式稳定遗传给后代植株。进一步进行干旱和低温胁迫的研究,结果表明,转AtDREB1A基因地被菊花杂交后代植株对干旱胁迫及低温胁迫的耐性均有所提高,RT-PCR检测结果表明,在干旱、低温胁迫条件下,与对照植株相比,外源AtDREBIA基因明显超量表达,且携带rd29A:DREB1A基因的杂交后代呈现诱导型超量表达,携带35S:DREB1A基因的杂交后代呈现组成型超量表达。上述结果表明,AtDREBIA基因在地被菊花上异源超量表达不但能够提高转化当代植株对干旱和低温的胁迫耐性,而且可以提高转化株杂交后代的抗旱性、抗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