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传佛教发展至明清时期,处于佛教中国化、民间化的巅峰,同时也是居士佛教取代僧伽佛教,并与儒道二教和多种民间信仰融合的历史转折时期。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作为晋西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商业中心之一与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发展的速度、规模与影响力在这一地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一方面通过对柳林县明清时期的佛教建筑与文物遗存进行田野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整合,并对整合后的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典籍与碑刻资料,论证在这一时期当地的佛教发展、变迁过程及其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对柳林县现存明清时期的佛教文物遗存所在地域周边的居民和相关工作者进行访问与口述史料采集,探究佛教思想在当地民间的影响力与生命力。此外,结合不拘泥于柳林县一域的记载论述与明清时期佛教发展状况、演变过程及制度变迁的学术专著与相关资料,对明清时期佛教民间化、世俗化的进程与特征和影响力的发展及其原因进行辨析与论述,并最终得出柳林县在这一时期佛教发展繁盛,影响力巨大,生命力顽强的结论。而这一地域在这一时期的佛教活动频繁,佛教民间化进程发展至巅峰、与民间宗教及儒、道等教融合为一,居士佛教广泛兴起并以观音信仰和当地民间信仰相结合的多神信仰为最广泛且典型的信仰形式在民间传播发展是其最主要的特征。而之所以具备这一特征,是由于柳林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在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大背景下,作为黄河边的一座商业重镇与交通枢纽,最终在世俗化、民间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与毗邻地区不同的、以观音信仰为主,结合三教及民间信仰形成的以不同职能神为崇拜对象的多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