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脏器衰竭的最佳选择,但还远未完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仍然是影响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但其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所引起。已有研究证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可以通过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诱导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介导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是机体内最专职的APC,在启动免疫应答时需要经历成熟的过程,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iDC)低表达MHCⅡ类分子,只具有抗原吞噬的功能,当受到危险信号刺激以后逐渐成熟,并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成熟的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s mDC),表面高表达MHCⅡ及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共同介导导排斥反应的发生。以上是关于急性排斥反应机制的一些学说,仍然需要在体内实验中进一步证实。本课题首先成功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继而检测树突状细胞在其中的成熟变化。模型建立:将BALB/c和C57BL/6小鼠随机分成三组:①对照组(BL/6-+BL/6n=5);②移植组A (Balb/c→BL/6n=6);③移植组B(BL/6→Balb/cn=6)。将供体心脏移植于受体腹部,供体心脏的升主动脉、肺动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待移植心脏停跳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 HE),观察移植物中淋巴细胞浸润等组织学变化。结果行小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共20例,手术共成功17例,成功率为85%。对照组移植物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未发生排斥反应,且移植物能长期存活;移植A组和B组移植物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均发生排斥反应,但两组在排斥反应评分及移植物存活时间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小鼠心脏移植模型技术成熟,排斥判定相对容易,且成功率高,是比较可靠的急性排斥反应模型。C57BL/6小鼠由于转基因品系更多,更适合作为受体。树突状细胞数量及成熟度检测:将小鼠心脏制成石蜡切片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结果显示:CDllc在对照组未见明显表达,仅偶见黄色颗粒,而在移植A组及B组移植物中均呈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是A、B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待小鼠移植心脏停跳后制备DC单细胞悬液,然后利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检测MHCⅡ、 CD45、CDllc和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移植A组和B组移植物中淋巴细胞表面因子CD45的表达比例明显上调(P<0.05),而树突状细胞表面标记物CD11c的表达比例明显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发现其成熟标记物CD86+MHC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利用TRIzol法提取心脏移植物组织中的总RNA,使用核酸蛋白定量分析仪测定RNA浓度,在M-MLV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将RNA反转录为cDNA,然后利用IL-12、IFN-γ、TNF-α和CDllc、CD80、CD86、 MHCⅡ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扩增完成后应用相对定量计算公式2-ΔΔCT计算对照组、移植A组及B组中各因子的表达比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移植A组及B组移植物中IL-12、IFN-γ、 TNF-α和CDllc、CD80、CD86、MHCⅡ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A、B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