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液化是地震作用所引起的较普遍的次生地质灾害之一,预防和减轻液化灾害,成为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热点、难点、前沿课题,且已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工程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8.0级大地震,是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涉及因素最多、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在广大山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同时,在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引发了砂土液化,和以往砂土液化相比,表现出多处不同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液化现场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以及对液化和非液化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对比分析研究,对汶川地震砂土液化的规律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液化表现出典型的喷水冒砂宏观现象,喷水冒砂出现在农田、房屋基础边缘、学校、厂房和民房室内外地面、水井等场所,喷出物多数为各种类型的砂,甚至多处有砾石和卵石喷出。液化震害表现为地裂缝、地基沉降等。(2)通过对主要液化区(成都平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等地质环境特征的分析,结合典型场地土层资料及试验数据,确定了汶川地震中成都平原地区发生液化的土层主要为砂砾土,并非以往地震中常见的砂土。(3)工程地质条件对地震液化有显著影响,通过项目组在2008年至2010年期间对德阳地区液化和非液化场地进行的钻探、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和统计,对地震液化的发生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液化土层发生液化的埋深多小于5m,液化场地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3m,地震烈度较高时,土层埋深较大的场地也会发生液化;液化场地土层动探击数多在4击以内,密实程度为松散~稍密,随烈度的增加,密实程度逐渐增大;液化场地土层剪切波速一般小于210m/s,烈度较高时,剪切波速较大的场地也会发生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