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电子对胰腺癌细胞SW1990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0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辐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已经成为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手段,是利用选择性进入病变组织的核素发出的射线对病变进行集中照射的方法,临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以往研究和应用主要为负电子核素方面,正电子核素半衰期相对较短,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显像方面,就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而言,正电子核素也具有一定的辐射生物学效应,有多项研究显示18F-FDG作为正电子核素代表性药物内照射治疗高代谢肿瘤的潜在价值,治疗的基础即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葡萄糖代谢的特点,细胞对18F-FDG的摄取量与其葡萄糖代谢率成正比,因此肿瘤细胞能摄取聚集较多的18F-FDG,从而到达肿瘤部位的射线能量越大,利用其对局部肿瘤组织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18F-FDG为代表的正电子核素所发射的β+射线对于多种肿瘤具有治疗潜能,但未见相关报道对于胰腺癌细胞是否具有相同的电离辐射杀伤潜能,胰腺癌恶性程度较高决定其高葡萄糖代谢率,相应病灶摄取18F-FDG越多,携带到病灶部位的射线能量越大,从理论上对局部病灶的辐射损伤应该越大,基于此我们从细胞水平及在体水平分别对以18F-FDG为代表的正电子核素所发射的β+射线能否对于胰腺癌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的作用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β+电子对于胰腺癌细胞SW1990增殖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细胞水平检测18F-FDG所发射的β+射线作用于胰腺癌细胞SW1990后细胞增殖抑制率、活性氧及凋亡发生等情况,探讨β+射线能否诱导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并对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培养胰腺癌细胞SW1990,分别给与不同放射性浓度18F-FDG(0、18.5MBq/ml、37 MBq/ml、74MBq/ml),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大小,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内DNA合成情况,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照射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初步探讨β+射线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结果:1、经18F-FDG干预24h后3组胰腺癌细胞体积变小,皱缩变圆,折光性减弱,给予的药物放射性浓度越大,悬浮细胞的数量越多,诱导细胞发生的凋亡改变越明显;2、MTT法测定结果显示实验中给予的不同放射性浓度的18F-FDG,均对细胞生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以高放射性浓度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相同的放射性浓度给予组不同时间点观察,24h内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抑制增殖作用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胰腺癌细胞经18F-FDG干预后,细胞的凋亡率随着药物放射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照组、18.5 MBq/ml、37MBq/ml、74MBq/ml18F-FDG照射24h组,细胞凋亡率依次为(2.53±0.15)%、(18.60±0.89)%、(26.67±0.75)%及(47.63±0.8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结果表明,随着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增加,对照组、不同放射性浓度组活性氧水平依次为(0.77±0.15)%,(18.60±1.39)%,(33.03±2.47)%,(59.20±3.84)%,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高放射性浓度18F-FDG与SW1990胰腺癌细胞共培养24h后,观察结果显示细胞的荧光信号减弱,线粒体膜电位有所降低,以高浓度组最为明显;6、各组胰腺癌细胞cpm计数随着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增加逐渐下降,表明3H-TdR掺入率逐渐下降,细胞内DNA合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qRT-PCR结果显示随着药物放射性浓度的增加,Bcl-2 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Bax、Caspase-3,p53 mRNA表达逐渐增加,即凋亡细胞逐渐增多;8、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着18F-FDG放射性浓度的增加,Caspase-3、Cytochrome C及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  结论:通过细胞水平证实了18F-FDG所发射的β+射线对于胰腺癌细胞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作用越明显,内源性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在β+射线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β+电子对于裸鼠胰腺癌皮下移植瘤生长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在体胰腺癌荷瘤鼠模型给与高剂量18F-FDG后探讨其所发射的β+射线能否通过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来达到减慢移植瘤肿瘤增长的作用,为将来应用更理想的正电子核素内照射治疗胰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方法:建立胰腺癌荷瘤鼠模型1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92.5MBq及185MBq18F-FDG干预组,分别于干预前后每周行microPET显像评估疗效,观察结束后处死裸鼠取移植瘤标本进行TUNEL法检测各组移植瘤凋亡发生情况,最后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移植瘤Bcl-2、Bax、Survivin、Caspase-3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β+射线能否通过诱导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来达到减慢移植瘤生长的作用。  结果:1、荷瘤鼠分别给与92.5MBq及185MBq18F-FDG干预后,皮下移植瘤增长速度有所减慢,micro PET显像显示移植瘤部位的SUVmax值有所降低,对照组末次显像由于肿瘤生长较快中心可见坏死导致SUVmax值降低;治疗过程中对照组荷瘤鼠体重明显下降,实验各组荷瘤鼠体重均可见一定程度的增加;2、荷瘤鼠皮下移植瘤标本进行TUNEL法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移植瘤标本阳性染色细胞的比率明显增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cl-2、Survivin蛋白表达水平有所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有所增高,表明β+射线诱导了胰腺癌移植瘤发生凋亡。  结论:通过在体水平证实了β+射线可诱导胰腺癌细胞发生凋亡从而对于移植瘤生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结构设计的细节与计算过分注重,忽略了结构设计的整体性与协调性,以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应运而生。现代结构设计在对于房屋建筑的考量更加的全面,实现了人们除了对于建筑功能使用的追求以外,增加对建筑美观、舒适等各个方面的考虑,也符合当下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然而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也不完全都是向好发展。 基于此
本文通过对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计算方法展开充分细致的研究,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相关的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摘要】在我国,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已运用于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但尚没有运用在结构抗爆设计。该文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引入结构抗爆领域,提出了基于性能的结构抗爆设计方法,明确了基于性能的抗爆设计中的关键问题,给出了设计思路与步骤。  【关键词】建筑结构构件;基于性能;抗爆设计方法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是根据业主要求与建筑的具体情况完成其性能目标的设计,对于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爆设计方法,国内外许多学者在
结合某超限高层的结构设计实例,对项目的具体工程概况以及结构超限判断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并根据本项目的超限情况及软件计算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抗震加强措施以及对墙、
目的:了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上肢康复认知及需求,为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进行半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设计创新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当前建筑设计进行分析,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探讨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可拓思维的应用要点,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因此人们对于不同建筑风格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对于多层、高层建筑以及高档别墅的需求量也在逐渐上升.相应的,建筑设计市场中也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