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衣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的适宜播种时间和播种量,以多花黑麦草四倍体普通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遮荫强度、不同遮荫时间条件下以及遮荫胁迫解除后多花黑麦草小苗生长特性,及水稻实地套播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播种量对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田间生长及产量的影响。1在模拟苗期盆栽试验中,多花黑麦草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ase,CAT)活性以及单株生物量、分蘖数及株高随遮荫胁迫的增强而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全光照的47.5%和30.6%遮荫处理的植株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而全光照的10.7%处理植株则显著低于对照(P<0.05)。胁迫解除后,各遮荫处理的小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MDA、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解除遮荫后14d,全光照的47.5%和30.6%遮荫处理的小苗叶片SOD、POD、CAT、MDA及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解除遮荫后21 d,三个遮荫处理的POD、CAT、MDA及叶绿素b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遮荫强度对小苗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且其能够在全光照30.6%(L2)以上的弱光条件下生存并缓慢生长,并可在遮荫条件去除7~14 d后恢复正常生长。2不同播种期对多花黑麦草的生长有较大的影响。盆栽试验中,植株的单株生物量、分蘖数和株高随播种期的推迟而显著下降(P<0.05);不同播种期处理间的小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田间试验中,两个茬次的株高、分蘖、茎粗、干物质产量、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re,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及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CP)随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则明显升高(P<0.05)。10月8日套播(水稻黑麦草共生期25d)的小苗单位土地面积田间成苗数在越冬后及刘割时采样统计值均明显高于10月18日(水稻黑麦草共生期15d)和11月2日(水稻黑麦草共生期Od)两个播期处理(P<0.05)。此外,10月8日套播的小苗干物质日增量、株高日增量及分蘖日增量均明显高于10月18日和11月2日两个播期处理(P<0.05)。在三个播种期中,10月8日套播者第一茬收割时产量、分蘖及品质均最优;第二茬牧草的生长速度、干物质产量和营养物质累积速率也最高。统计分析结果说明,尽管10月8日套播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牧草的营养品质,但由于早期播种的多花黑麦草生长时间长、刈割时群体密度大,因此两茬收获的干物质产量及营养物质产量均明显高于两个晚播处理。因此,本试验中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最适播种期可在水稻收割前的25 d进行。3田间试验中,不同播种量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的生产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第一茬和第二茬的饲草干物质产量及C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第一茬的NDF含量显著降低(P<0.05)。田间调查表明,多花黑麦草分别在播种后15d、越冬后及刈割时,单位面积田间成苗数均随播种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此外,播种量对饲草的干物质产量及营养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主要表现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多花黑麦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及体外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均显著增加(P<0.05)。结果说明,播种量的增加能够明显提高牧草的单位面积成苗数及干物质产量、营养物质产量。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的最适播种量应为30.0 kg/hm2。综合以上试验结果,里下河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能够明显提高干物质产量及营养物质产量。本试验中,该地区水稻套播多花黑麦草适宜的播种期应为水稻收割前25d,播种量为30.0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