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川生命线道路是青川县境内重要的交通枢纽,沿线地质环境条件十分复杂,2008年发生于龙门山区的汶川大地震及余震对其造成严重破坏,多处阻断,严重影响到抗震救灾,后经各经政府和职能部门努力而重新全线贯通,但由地震诱发的大量地质灾害却时刻威胁着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严重影响了青川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文以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整理分析,结合国内外灾害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的地质灾害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详细调查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的地质灾害类型、数量、规模及发育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研究分析地质环境背景条件,进一步对灾害的孕灾环境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了青川生命线道路沿线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形成条件及相关影响因素。应用定性分析(赤平投影法)与定量计算(滑落及坠落崩塌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沿线典型的崩塌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计算。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公路沿线典型的折线型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价,并利用有限元ANSYS数值模拟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计算结果一致。 构建了基于可拓学理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将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和极高危险四个等级,并应用其结合MAPGIS软件对青川生命线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区划评价。所得的评价结果为极高危险区、高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和低度危险区各占线路全长的2.7%、23.0%、21.6%和52.7%,该评价结果与断裂带分布及地质灾害现状分布点具有一致性,此评价模型是对公路这类线状工程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一次全新尝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今后地震灾区公路这类的线状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提供参考。并提出了道路沿线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及防治建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