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SR方法的云杉矮槲寄生遗传多样性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杉矮槲[寄生(Arceuthobium sichuanense)是一种多年生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近年来,这种病害已成为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天然云杉林生长和繁育的重要病害之一,严重威胁到我国三江源地区植被健康与生态安全。为探究病害的发生原因,了解病害的遗传背景,从而进一步明确不同地理环境与寄主选择压力对云杉矮槲寄生发生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方法,对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5种寄主上的100份云杉矮槲寄生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筛选出的10条引物对100个云杉矮槲寄生样本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条带130个,分子量均在190-2800bp之间。不同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从8(UBC878)-20(UBC807)个不等,平均每个引物扩增数为13个。其中多态性条带共129个,多态性比例为99.23%。表明云杉矮槲寄生群体内部存在着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各群体多态性条带比例从30.77%-70.00%不等,10个群体多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稻城(SDC)、互助(QHZ)、炉霍(SLH)、泽库(QZK)、门源(QMY)、道孚(SDF)、德格(SDG)、碌曲(GLQ)、夏河(GXH)、尖扎(QJZ)。(2)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能够了解云杉矮槲寄生在物种水平上的分化程度。通过POPGENE软件对十个来源群体的100份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各群体的多样性指数与多态位点百分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物种水平上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3139和0.4765,高于各群体的平均值,表明云杉矮槲寄生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和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Ht-Hs)分别为0.1674与0.1582,说明群体内部的遗传变异(51.4%)更为丰富,同时群体间的基因流(Nm=0.5287)较弱,限制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云杉矮槲寄生十个群体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2279,遗传相似度平均值为0.799。德格与碌曲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0.3605),相似度(0.6974)最小,表明两个群体的差异明显。门源与互助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0528),相似度最大(0.9486),表明差异较小。(3)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56时,100份样本可分为两大组:青海省、甘肃省的样本聚为第一组,四川样本聚为第二组。当相似系数为0.73时,第一组进一步细分为三个亚组:青海门源县(QMY)与互助县(QHZ)的样本聚为第一亚组,青海尖扎(QJZ)与泽库县(QZK)样本聚为第二亚组,甘肃省样本聚为第三亚组。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59时,可将第二组划分成两个亚组:采自道孚县(SDF)和炉霍县(SLH)的样本划分为一个亚组,德格县(SDG)与稻城县(SDC)的样本划分为另一个亚组。通过对100份云杉矮槲寄生样本进行距离聚类,能够清晰的呈现出各样本间亲缘关系的远近,表明云杉矮槲寄生各群体间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4)将所有100份云杉矮槲寄生样本按照寄主的不同分成五组,分别为:青海云杉组、青杆组、紫果云杉组、鳞皮云杉组和川西云杉组。分析各组间云杉矮槲寄生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发现,青海云杉组与紫果云杉组最为相似(相似度=0.9768),而青杆组和鳞皮云杉组的差异最为明显(遗传距离=0.2444)。鳞皮云杉组、川西云杉组与其他寄主组之间的遗传距离(0.1455-0.2444)均大于0.1,而青海云杉组、青杆组、紫果云杉组之间的遗传距离(0.0234-0.0703)均小于0.1,表明以鳞皮云杉和川西云杉为寄主的云杉矮槲寄生存在较为明显的遗传分化。按照寄主组间的聚类结果显示,寄生在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和青杆上遗传相似度较高的云杉矮槲寄生(0.9321-0.9768)能够聚为第一类,而遗传相似度较低的鳞皮云杉组(0.7832-0.8027)和川西云杉组(0.8416-0.8646)则聚为第二类,表明不同寄主上云杉矮槲寄生存在着较明显的遗传分化。
其他文献
多孔氮化硅陶瓷是一种新型功能陶瓷,它密度低,气孔率高,相对介电常数较小,抗腐蚀耐热性能良好,使用寿命长,且相对介电常数可以根据气孔率的多少进行调节,可在较大温度范围内
本学位论文主要研究了二维平面正方晶格和三角晶格基于乘积规则的爆炸性渗流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获取最大集团尺寸、二阶矩、最大集团尺寸的波动程度(磁化率)、单方向环绕概率以及
随着纳米技术,纳米制造工艺,微机电系统的飞速发展,传统传热学理论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微/纳米尺度下物体的热辐射性质与宏观尺度下的有着极大的差别。传统的辐射理论已经不能
科技进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对安全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监控摄像头的使用逐步遍及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但同时,监控视频图像却由于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了降质问题,不利于监控图像的分析和使用,甚至阻碍了监控网络更好的实现安全效能。因此,本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神经网络的降质图像识别分类和增强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针对监控视频产生的降质图像,设计了一个图像降质类型识别分类
为了研究如何促进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文章依据几何画板简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