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中国劳动份额结束了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下降趋势,开始转入上升轨道。针对这一现象,依托于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本文深入探讨了产业结构和劳动份额演变规律的内在联系。区别于从恩格尔效应和技术进步等角度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份额变化进行解释的文献,本文认为要素替代弹性对不同产业结构时期的劳动份额统一性研究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要素错配更是富有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首先,构建计量模型估计了中国三次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时间序列以及各产业的偏向技术进步方向。对要素替代弹性序列的估计结果显示:第一,中国三次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小存在差异,其中二产的要素替代弹性最大,三产次之,一产的要素替代弹性最小;第二,各产业内部的要素替代弹性均随时间表现出增长趋势。三次产业的技术进步方向表现为:第一,从反映要素使用效率的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看,一产始终为劳动增强型,二产和三产由资本增强型转向劳动增强型;第二,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叠加要素替代弹性后,得到可直接影响劳动份额的要素偏向型技术进步,其中一产表现出资本偏向,二产和三产表现出劳动偏向。实证部分所得中国三次产业要素替代弹性时间序列的估计结果,为后面章节中对产业结构和劳动份额变化规律的初步分析和详细理论模型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其次,利用实证结果,分产业间和产业内两条路径,初步分析了不同产业结构阶段的劳动份额变化方向。从产业间效应来看:在劳动要素十分充裕的工业化时期,由于二产的要素替代弹性高于一产,引起劳动力由劳动份额很高的一产向劳动份额较低的二产转移,导致总体劳动份额显著下降;在资本要素相对充裕的去工业化时期,要素替代弹性较高的二产将价格昂贵的劳动力释放到三产中,推动了去工业化进程,此时劳动份额较高的三产增加值占比的提高推动总体劳动份额上升。从产业内效应来看:一产在工业化时期(尤其是工业化初期)的占比相对较高,因此其资本偏向的技术进步推动总体劳动份额下降,在三产占比较高的去工业化时期,三产的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推动总体劳动份额上升;三次产业内部要素替代弹性的一致性增长拉低了工业化、去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稳定三个时期的劳动份额。再次,构建两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在要素替代弹性影响下,中国产业结构和劳动份额的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对应“工业化-去工业化-产业结构稳定”三个产业结构阶段,劳动份额有“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1)要素替代弹性的产业间差异可使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产、由二产向三产流动,产业结构转型效应又进一步影响劳动份额,这可以解释中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劳动份额下降和2007年以后的劳动份额上升现象。(2)要素替代弹性的增长容易引起资本替代劳动,这可以解释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稳定后的劳动份额下降现象。最后,在理论模型中进一步引入能够体现转型经济体特色的要素错配指标,探讨了在有、无要素错配两种情形下,产业结构和劳动份额变化趋势的差异。在要素替代弹性和要素错配的综合影响下,对应“工业化-去工业化”两个产业结构转型阶段,劳动份额依然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演变规律。相比无要素错配的情形,要素跨产业流动障碍的存在会阻碍工业化和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来看,工业化时期要素错配的存在使工业劳动力占比下降约26%,去工业化时期要素错配的存在使服务业劳动力占比下降约3%;若能矫正要素错配,可减弱劳动份额在工业化时期约5.15%的下降幅度,但对去工业化时期劳动份额的变化影响不大。本文的研究给出了劳动份额在不同产业结构时期的演变规律,验证了中国现阶段劳动份额的上升与去工业化有紧密联系,并指出应重视要素替代弹性和要素错配等要素层面的因素,在产业结构和初次收入分配领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