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的视感知觉学习在共同性斜视患者眼位矫正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估不同治疗周期双眼视功能的治愈率,并具体评估双眼视功能的各级功能在不同治疗周期的改善情况和重建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门诊确诊并进行眼位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纳入本课题。本课题符合要求的病例共13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例随机分为训练组(A组)67例,男35例,女32例,与对照组(B组)68例,男37例,女29例。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全面的专科检查以排除合并垂直斜视、旋转斜视、单眼中/重度斜视性弱视及其他全身器质性病变。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双眼视功能的检查,检查方法包括:传统双眼视功能检查和视感知觉学习系统的立体视检查,前者包括四孔灯、颜少明立体视觉图及同视机检查,后者包括随机点2阶大范围立体视(2阶立体视)、随机点1阶动态立体视(1阶立体视)和随机点0阶精细立体视(0阶立体视)检查。A组术后进行每日2次的VR训练,B组术后除进行屈光矫正外不进行任何干预。A、B两组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观察患者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实验结束后,B组双眼视功能没有任何改善的患者进行1个治疗周期的视感知觉学习训练,观察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术后3个月,训练组治愈率(14/67)与对照组(7/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训练组治愈率(2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术后6个月的治愈率(47.8%)高于术后3个月(37.3%)。2.训练组术后3个月:四孔灯、颜少明立体视觉图、同视机检查结果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阶立体视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阶和2阶立体视结果较术前无明显改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训练组术后6个月:四孔灯、颜少明立体视觉图、同视机检查结果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阶和0阶立体视的检查结果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阶立体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术后3个月:四孔灯检查结果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颜少明立体视觉图、同视机、0阶、1阶及2阶立体视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术后6个月:四孔灯检查结果较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颜少明立体视觉图、同视机、0阶、1阶及2阶立体视结果较术前均无临床意义(P>0.05)。6.训练组在术后3个月及6个月双眼视功能的各项检查结果显示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训练组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但训练组与对照组的2阶立体视在术后两个治疗周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对照组中双眼视功能无任何改善的16例患者在实验结束后,进行视感知觉学习训练,3个月后的四孔灯、0阶、1阶及2阶立体视较训练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VR技术的视感知觉学习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2.术后6个月的疗效优于术后3个月。3.视感知觉系统检查双眼视功能较传统方法更敏感,具有可定性、定量、便于随访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