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S基底的制备及其在氨基酸和生物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0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是化学、生物分析中一种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它可以将吸附的分子的拉曼信号放大约106倍到1014倍。由于其谱带窄、分辨率高、水干扰小、稳定性好等优点,SERS逐渐在材料科学、表面科学、生物医学检测和诊断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SERS技术作为一种灵敏的分析手段被初步用于蛋白质的吸附构型研究和细菌芽孢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蛋白质的拉曼信号主要来自构成它的氨基酸侧链,因此研究氨基酸小分子的SERS光谱和吸附构型至关重要。吡啶2,6-二羧酸(DPA)是芽孢杆菌的生物标志物,早期的SERS研究主要是基于银的纳米基底,但还存在定量难、检测下限不确定等问题。因此,发展高灵敏的新型SERS基底,用于DPA的快速、灵敏定量检测仍具有挑战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在第二章中,将SERS技术和密度泛函方法相结合,用于L-组氨酸——这一婴儿不同于成人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分子的自组装研究。采用电化学粗糙化的银电极作为SERS基底,分析了L-组氨酸在银表面的吸附过程。结果显示L-组氨酸经过10.5h的组装时间完成了自组装过程。利用B1LYP结合6-31G基组计算了L-组氨酸的振动理论值,并结合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与环有关的运动,以及与N8和O原子振动相关SERS峰的强度,推断L-组氨酸的自组装构型中N1、N3、N8和O原子都比较靠近银表面。   在第三章中,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基于金纳米粒子/聚乙烯吡咯烷酮/金电极(AuNPs/PVP/Au)的高灵敏SERS基底,比较了50 nm、60 nm、70 nmAuNPs的粒径大小与SERS基底活性的关系。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了Au NPs的粒径和分布,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SERS基底的形貌进行了表征。不同粒径的Au NPs以及它们在金电极上形成的薄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带的峰位置均有所漂移,是与粒子尺寸效应和粒子局部团聚程度有关。实验结果显示,不论是在低浓度还是在高浓度,最大的SERS强度均来自于60-nm的金纳米粒子。控制实验表明,除了Au NPs间的耦合效应,Au NPs与金电极之间的耦合效应进一步引起了表面局域电场的急剧增强,并且后者(Au NPs-金电极)占主导地位,从而产生了很强的SERS效应。   在第四章中,利用上一章中设计出的AuNPs/PVP/Au基底实现了芽孢杆菌生物标志物DPA的灵敏检测。实验发现在~1000cm-1处DPA吡啶环的呼吸振动特征峰的SERS强度和DPA浓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两个线性区域,即,低浓度区域(<0.01ppm)和高浓度区域(>1 ppm),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区域。在SERS检测DPA的众多工作中,低浓度区域观察到这样的线性关系还是首例。60 am Au NPs制备的基底得到的检测下限为0.1 ppb,据我们所知,这已经是用此类型SERS基底来检测DPA的报道中最低限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的表观增强因子(-106)和低浓度区域很大的吸附平衡常数(1.7x107M-1)更支持了我们的发现。利用单分子层和多分子层吸附等温线模型分析了DPA在SERS基底上的吸附特征,以便洞察SERS强度和DPA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浓度区到高浓度区对应着从一个单分子层吸附过渡到多分子层吸附,这和估算出来的满一个单分子层覆盖所需的最低DPA浓度(~0.01 ppm)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查尔酮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以及药理性质,同时也是合成有机分子的重要原料。基于查尔酮的环合、氧化反应及相关的新型反应研究是有机合成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近些年来在各类有机合成方法中,分子碘引发的有机反应因为低毒、廉价、实用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本论文以开发查尔酮为核心的新型反应研究为重点,通过开发新颖、高效的环合以及氧化反应,为多取代的咪唑并吡啶化合物和环己二烯类化合物提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冶金工业开始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自动化生产转变。本文通过对轧制自动化关键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其中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予以分
论文首先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离子阱多级质谱技术(APCI-MSn),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苯基(3-碘)苯基硫醚类化合物气相质谱C-S键断裂反应机理。实验发现在APCI源中,该类化合物均产生分子离子,经碰撞诱导解离(CID),首先中性丢失I自由基,产生带双自由基的苯硫醚正离子。该离子若发生自旋多重性异构化,从基态的三线态变为激发态的单线态离子,伴随亲电环加成等迁移重排反应,经中间体二苯
醇选择性氧化制备腈和醛是有机合成中一类非常重要的反应。本论文针对当前醇选择性氧化反应中存在的问题,发展了两类配体辅助调控铜催化醇选择性氧化制备腈和醛的新方法。设计了分别采用N-苯基甘氨酸和氨水作为有效配体,以氧气(或空气)为氧化剂,在油相(或水相)中高效、高选择性氧化芳香伯醇、烯丙基醇、杂环芳香醇为相应腈和醛的新体系。首先,氨基酸被选作一种N,O-二齿配体代替传统N,N-二齿配体,探究其在铜催化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