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全球化加速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日渐形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援外培训近五年来得到空前发展。然而,随着培训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我国每年举办的援外培训班中,外国参训学员对中国文化和环境不适应的现象时有发生、层出不穷,逐渐成为中国援外培训效能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但令人遗憾的是,据作者在援外培训管理工作中的深度调查了解,我国目前的援外培训管理方无论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都没有科学、系统的对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这一重要维度加以关注和考量;不仅在培训安排上没有专门设计针对学员自身跨文化适应性提升方面的培训模块;在管理上也没有突显出援外培训的跨文化性,没有建立相应的跨文化管理机制措施。因此,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模块设计和跨文化管理机制设立这两方面,已成为中国援外培训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由于援外培训的政治性等原因,学术界对此鲜有涉足,本研究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回顾,发现在跨文化适应性研究领域,鲜有针对援外培训的研究;在针对中国援外培训的研究中,也未见关于参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的大规模实证性研究。鉴于此,本研究拟在此领域进行一下探索性尝试,希望能够丰富现有的跨文化适应性研究并为中国援外培训实践的发展革新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对策。在对现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两大问题,本论文设定如下两个研究目标:第一、尝试设计针对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提升的跨文化培训模块内容;第二、尝试建立科学、系统的跨文化管理体制模式,突出中国援外培训管理的跨文化特性,从而对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提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创新研究,并取得两大主要研究成果。研究1: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构念出一系列可能性的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外部影响因素,提出“文化适应性场域”概念,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用“双引擎”形象的比喻针对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外部影响因素问题的两大解决方案;该模型为后续章节开展中国援外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研究2:考察国际国内相关问卷(量表),确立以社会文化适应度量表(SCAS)和文化智力量表(CQS)以及多元文化人格量表(MPQ)为基础,结合本研究对中国援外培训进行质性调研总结、分析出的问题、维度,首次开发出“中国援外培训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将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方面的量表尝试性应用于中国援外培训领域,是此类量表研究的一次本土化尝试与突破。经过初测修正后,于2015.10-2018.05期间,对来华参训学员进行大规模复测,共发放869份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843份。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验证该问卷量表的信、效度,验证结果良好;对“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指标”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做降维分析,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做探索性因子分析,析出四类主要成分因子,从而反映出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的结构组成。研究结果显示,这四类影响因素分别为:因子1、心理性格因素;因子2、跨文化互动因素;因子3、跨文化交际能力因素;因子4、社会支持因素,再对四类因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各维度的KMO值大于0.8即结构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内部信度最低达到0.779,说明本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较好。研究3:根据问卷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和质性调研中反映出来的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具体因素与整体适应性提出相关假设,进一步用SPSS22.0进行两两相关性检验,考察二者相关程度,并进行讨论分析,为跨文化培训设计和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证理据。研究4:采用田野调查、跟班调研等质性研究的方式,对学员进行观察、侧面了解和深度访谈并收集大量的相关管理信息,对中国援外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目前学员文化不适应的问题类型和中国援外培训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实践,从学员需求层次的视角深度分析了影响学员跨文化适应性具体因素,为跨文化培训设计和跨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提供实证理据。经过上述理论分析、模型构建、量表设计和量化、质性实证研究,本研究最终得出两大研究成果:成果1:根据上述实证结果得到的启示,并借鉴对比国外的援外培训方法模式,提出中国援外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框架(FAICAT)以及该框架下的FAIAT-Chinesization参训者中国化分阶段培训方式,为科学化分阶段的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提出了可操作性方案。该培训框架的设计达成了本论文提出的“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中针对解决“内部自身因素”问题的“内部引擎”设计的研究目标。成果2:根据上述实证结果暴露出的问题和得到的启示,针对中国援外培训的跨文化特点,跳出传统的国内人员培训模式,提出建立“长效中国援外培训跨文化管理机制”,从体制机制上对参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提升给予保障,从而切实提高中国援外培训效能,达到本研究的最终目的。该跨文化管理机制的建立达成了“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中针对解决“外部环境因素”问题的“外部引擎”建立的研究目标。在论文结构上,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以及创新之处,对中国援外培训进行了历史回顾;第二章的文献述评围绕跨文化适应和中国援外培训为核心展开,另对所涉及到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培训等方面的理论范畴也进行了回顾梳理,为第三章本研究理论模型构建提供基础;第三章,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归纳出所有可能的内部、外部跨文化影响因素,提出本论文研究框架——跨文化适应性场域发展(双引擎)模型,明确了本论文的两大研究目标,并提出了后续实证研究的两条研究脉络;第四章,调研当前学员不适应问题现状,结合国际通行量表,编制“中国援外培训学员的跨文化适应性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量表)”,对该量表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并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量表指标进行降维归类;第五章,将跨文化适应性内部影响因素和总体适应性进行相关度假设分析,逐一验证每个维度指标与学员总体适应性的相关程度,并结合质性调研结果,设计出中国援外跨文化适应性培训框架(FAICAT)以及参训者中国化(Chinesization)分阶段培训流程,完成本论文理论框架中“内部引擎”的设计;第六章,将跨文化适应性外部影响因素和总体适应性进行相关度假设验证,并结合相关质性调研结果,找出目前援外培训管理方面的问题所在;再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援外培训的管理模式,最终提出建立长效的中国援外跨文化管理机制的宏观体制方面和微观管理方面的政策建议,完成本论文“外部引擎”的设计。第七章,结语,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发展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