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明公胡颖判词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alp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判词,又称“判”、“判辞”或“判文”,是一种裁决争议的法律文书,它从性质上有着实判拟判之分,又从文体上存在骈判散判之别。中国古代判词的出现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中国古代社会经过漫长的演进,至南宋时逐渐趋于完善,出现了散体实判集——《名公书判清明集》,其辑录南宋时期朱熹、真德秀、蔡杭、胡颖等28人担任官吏期间所作的一些判词,而胡颖判词则占《清明集》所有判词的七分之一。胡颖是南宋理宗朝的官员,他出生于儒学世家,其家学底蕴深厚,家风严明,使得他受宋代腐败之风影响甚少,得以保持清明,造福一方,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判词。这些判词对胡颖的成长历程、法律素养、思维态度甚至宋代的时代背景等皆有着如实的反映,是研究宋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胡颖判词是一个整体,通过在整体的框架下对胡颖判词的具体内容进行仔细研究,胡颖勤政爱民、断案精准、关心狱政等基本风貌才得以展现,胡颖拥有高超的法律素养这一基本事实也得以浮出水面,胡颖在案件审判中对情理法因素的综合应用情况,以及胡颖对“无讼”的追求也得以明晰。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了目前异形柱结构在广西地区应用的基本情况;对新版《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主要要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在设计异形柱结构时所要注意的问题,结合广西实际,对异形柱
近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是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为基督教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使基督教大学在中国的土地上得以建立和发展,而基督
南宋时期,鉴于四川重要的战略地位,朝廷继续在四川推行一系列特殊化政策,并煞费苦心,想尽一切办法笼络四川地区的精英——蜀士。南宋蜀士群体在北宋基础上继续发展和成熟,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殖民主义这种始于1500年前后的政治、经济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进入了一个在形式上已经“非殖民化”的世界
360°全景也称虚拟现实,是从全景图像虚拟真实场景的一种技术,其中全景图是应用拍摄设备从多个角度拍摄的一组或者多组照片,然后采用专业工具,在专门的三维平台建立数字模型制作而成。360°全景图像拼接技术是合成全景图像的技术,文章就360°全景图像拼接技术及其运用进行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