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修辞主要探讨人们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写作时第一语言与文化对写作者所产生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语言与写作是文化现象,受其影响的母语思维模式和语篇模式对二语写作起着干扰作用,这种对比修辞观在二语写作研究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过去的40多年里,对比修辞学领域内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英汉语篇章修辞是否有本质的差别?以Kaplan为代表的学者坚持认为汉语篇章受八股文起承转合结构的影响,其发展是间接的、螺旋型的;英语语篇的修辞模式则呈直线型。因此,两分法成为对跨文化语篇进行对比修辞研究的出发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比修辞学自身的成熟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对比修辞研究的重点发生了改变。许多学者将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纳入到原有理论框架中,强调修辞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重视文化因素在语篇修辞研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对比修辞研究的新视角。新视角从跨文化角度对二语写作中的修辞及其交际效果进行探讨。研究英汉语篇修辞的差异问题对现代英语教学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了解到这样的差异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能够起到推进作用。为了继续探讨英汉语篇修辞之间的异同,本文摈弃了早期研究中运用的直接/间接的二分法,采用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本研究以英汉议论文作为语料,分析了语篇的修辞关系,将研究重点放在篇章局部关系(local level relations)的类型上,通过阐述组成语篇的局部的修辞关系,即小句之间的修辞关系,讨论英汉议论文修辞结构的不同。为了定量分析英汉议论文在修辞风格上的特点,作者精选了国外写作网站、《中国日报》、《中国剪报》等大众媒体上的多篇文章作为分析语料,这些文章的篇幅相当,主题类似,发表时间基本接近。在八篇英语文章中,四篇英语文章的作者来自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另四篇英语文章的作者来自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中文文章的作者大部分是活跃在中国媒体上的评论家。通过对上述语料的分析,本文探究了英汉议论文的局部修辞关系,总结了英汉议论文在修辞风格上的异同及其特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表明:英语议论文较多地强调佐证关系、反对关系、让步关系和对比关系;而汉语语篇对材料的分析、证明较少,缺乏对主张的证实,也少有争论或辩论的成分。这一结论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充分地理解英汉议论文的修辞风格,为英文写作提供指导。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述了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第二章是理论综述。本章简述了一些语言学家在英汉语篇对比修辞研究问题上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并提出了本文作者的看法。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了本文采用的理论以及详细的研究方法。第四章应用修辞结构理论对所选语料进行了分类、描写和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第五章总结了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