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D11模具钢的流体静压滚光表面强化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KD11是一种具有较高强度、韧性及耐热性能的冷作模具钢,在模具制造业应用广泛。滚光工艺作为一种新型加工工艺,在模具表面强化方面具有许多独特优势。本文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流体静压球滚光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合SKD11模具钢的滚光工艺参数,并对球滚光强化机理进行了建模与分析。首先进行了滚光正交实验,研究了滚光工艺的五个工艺参数,即:滚光方向、滚光力、行距、次数、速度,对表面硬度、粗糙度、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滚光力对表面性能的影响程度最高,随着滚光力增大,表面硬度提高,粗糙度下降,残余压应力变大。行距和滚光次数的影响程度次之,随着行距增大,表面硬度减小,粗糙度增加;随着滚光次数的增加,表面硬度提高,粗糙度减小。行距和次数的增加对于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影响均较为复杂,根据测量方向不同,影响规律也不相同。滚光方向对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有较大影响,对硬度及粗糙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滚光速度较低时,其对于表面性能的影响较小,通常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在正交实验基础上,进行了行距和通过次数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体趋势上,行距与次数的影响与正交实验相似,在细节上有新的发现:随着行距的增加,硬度先缓慢降低,随后出现大幅度降低,粗糙度先缓慢增大,然后大幅度增大;随着次数的增加,表面硬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残余应力在与滚光方向呈45°夹角的方向上,其分布状况与通过次数的奇偶性有关。在实验基础上,采用回归方法拟合出滚光后表面粗糙度的经验模型,通过显著性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的预铣表面,滚光后的表面粗糙度主要取决于滚光前的表面粗糙度。在实验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滚光加工过程进行了仿真,结果发现:滚光过程中材料发生堆起效应从而引入了残余压应力。
其他文献
最近的十多年是李维武教授哲学史研究的多产时期,其间有《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吕不韦评传》(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充与中国
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建设,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直流输电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力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都使得电网的动态行为越来越复杂,电网的运行条件越来越苛刻,电力
论述了目前农业上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措施,从而节本增收,提高施肥经济效益,减少因滥施化肥而带来的环
网络化是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SRIMS的建立和数据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是科研管理网络化实施的前提,并对网络环境下的科研管理的运作情况作了描述.
公共服务是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务和服务行为的总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完善是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由于我国服务行政理念还未真正形成,政府职权不清,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