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m1在外阴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约占女性外阴部恶性肿瘤的80%-90%,多发生于绝经前后的中老年女性,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外阴上皮内瘤变(VIN)是一种由不典型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的外阴癌前病变。但近年来VSCC和VIN的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外阴癌常见临床症状有难治性外阴瘙痒、肿物、疼痛、溃疡、出血、感染等。目前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HSV)Ⅱ型、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病毒感染,吸烟、糖尿病、性传播疾病、社会地位等可能是高危因素,但确切发病、浸润与转移机制尚不清楚。其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由于术后并发症多,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外阴癌的早期发现、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减少外阴癌预后不良的主要途径,所以,探讨外阴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为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治疗开辟新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Foxm1(ForkheadboxproteinM1)是叉头框家族的转录因子之一,广泛存在于增殖细胞,是调控细胞增殖、凋亡的重要转录因子,在静止期细胞及终末分化细胞中Foxm1表达被关闭。研究表明Foxm1不仅特异性表达于增殖期细胞也促进细胞的增殖。目前发现Foxm1在许多恶性肿瘤肿瘤中都处于高表达水平,且与这些肿瘤的生长、侵袭、复发、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实验检测Foxm1蛋白在外阴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oxm1蛋白在外阴组织病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期为外阴鳞癌的早期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Foxm1多克隆抗体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半定量检测50例外阴鳞癌组织、30例外阴上皮内瘤变组织(普通型VIN18例,分化型VIN12例)和1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Foxm1蛋白的表达。运用spss17.0软件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以上各组织中Foxm1蛋白表达程度,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结果:  1.Foxm1蛋白在正常外阴、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鳞癌各组中表达率分别为10%、66.67%,86%,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6,P<0.0001)。外阴鳞癌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组,差异有显著性(x2=24.61,P<0.0001);外阴上皮内瘤变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外阴组,差异有显著性(x2=9.66,=0.002);外阴鳞癌组阳性率高于外阴上皮内瘤变组,差异有显著性(x2=23.26,P=0.04);普通型VIN和分化型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和5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2.00,P>0.05)。  2.Foxm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60岁和>60岁患者中分别为80.00%,92.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0,P>0.05);在高、中、低分化外阴鳞癌中分别为84.00%、88.24%、87.50%,三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169,P>0.05);在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中分别为40.00%、94.44%、100%、100%,其四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22,P<0.0001);Ⅰ-Ⅱ期和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5,P=0.014)。有、无淋巴结转移组Foxm1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和75.86%,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5.89,P=0.016)。  结论:  1、Foxm1蛋白在外阴鳞状上皮恶性转化过程中,随病变程度增加,阳性表达率增加,表明Foxm1可能参与VIN的癌变。  2、Foxm1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外阴鳞癌及外阴上皮内瘤变发生发展有关,且在疾病浸润、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教学就是通过有指导的读,促进学生的认知、感受能力在作品艺术形象和作者情感意趣的影响下逐步提升的过程。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学生的阅读实践严重缺乏,阅读效果不佳。我们一要注重自主实践,二要力求科学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问题;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读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它是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感受文章情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