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耻”是人类道德生活的要素,经过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逐渐沉淀为国人的耻感意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价值观念相互之间发生交融和碰撞,尤其是随着互联网虚拟世界的兴起和涌入,已深入人们生活之中,使得人们价值观和是非观凸显更加明显。在网络技术愈加成熟的情况下,新兴产物“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依赖的休闲方式。但是人们在享受网络直播的同时,使所秉承的价值观、善恶观、是非观和人生态度似乎已逐渐缺失其现实合理性而显得苍白无力,使社会道德生活领域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其所带来的网络道德问题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本研究基于当前网络直播兴起与泛滥背后所折射出的一系列网络道德耻感现象和问题,通过分析研究网络直播主体这一特殊群体,以期解决当前网络领域道德耻感规范的问题。第一部分通过追溯道德耻感的思想渊源来阐述道德耻感的历史发展。“耻感”自古以来中西兼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法及宋明和西方古典文化中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等都存在着耻感思想。同时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耻感思想,这是耻感思想的社会主义体现。第二部分是在大众认知的网络道德失范标准下,通过问卷和访谈研究,揭示出网络直播主体道德耻感缺失的具体表现和所给社会造成的危害。第三部分基于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整理基础上,运用数据分析方法,从网络直播主体、社会和网络法规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直播主体道德品质低、社会道德耻感缺失和网络法规不完善的原因。第四部分在借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和原则基础上,阐述了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的基本内容和原则。主要是通过丰富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的内容和遵循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的原则展开。第五部分提出网络道德耻感培育的具体方法和路径。在方法上,围绕加强自我教育、清晰耻感认识、重视榜样力量等道德修养模式和渲染、塑造道德耻感的环境;在路径上通过对网络道德主播主体的知、情、意、信、行来进行道德规范;从社会角度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网络道德耻感教育和建立健全网络运行管理和监督机制。只有通过多方的配合才能真正使道德耻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网络道德耻感培育问题是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网络道德主体在真实的网络直播行为中,通过增强道德认知、建立道德认同、养成道德习惯、升华道德信仰得以形成、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