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濂是明中期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世居大梁,出身医药名家却仕途多舛,罢官后四十余年致力于学,著作繁多,内容涉及文学、医学、历史等各个方面,其中史学著作以地理类为主,多与家乡有关,尤以《汴京遗迹志》影响最广。《汴京遗迹志》共24卷,成书于李濂免归时期,此时正值民间文化兴起之时,许多私人著作纷纷涌现。李濂有感于开封的地理文献或散佚或繁杂,因此编成此书以补开封无志之空白。 《汴京遗迹志》作为一部记载开封的地理著作,以描述宋都汴京遗迹为中心,却不止于宋代,旨在展现其发展演变,在编排分类上,标目明确,编次得当,在体例安排上确有其可取之处。《汴京遗迹志》一书的内容分为征引材料和自写内容等两个部分,前者比重最多,引书众多,后者则零星分布于书中,征引材料共计500余条,既有书籍征引,也有诗文征引。全书涉及书文献众多,其中明确标注书名的有46种,分直接标注和间接标注两种形式,内容包括史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史学类涉及正史、政书、方志、笔记等各类内容,文学方面则以诗为主,旨在对史学类的补充说明。自写内容则分为补充类、考证类和议论类,旨在使全书结构更为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两个部分相互补充,对全书布局起不同作用。书中内容分遗迹、政治、杂志、艺文等四个版块,以“遗迹”为中心,以他人作品著书立言,重在展现李濂所提出的言一代兴衰之乱之故的见解。该书既有史料价值,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开封作为历史名城,相关著作不断,既有官方编写的方志,也有文人雅士的散文小说,形式众多,但尤以《汴京遗迹志》这种仿照类书集他人之言汇总成书的较为少见,而清代周城效仿《汴京遗迹志》著成《宋东京考》,二书中在体例内容上相似之处较多。 《宋东京考》无论是引书数量还是遗迹种类上都远超前作,补其不足,但抄袭严重,缺少创新,且编排不够清晰。而《汴京遗迹志》则是引书与引文相结合,以文史互证,虽对遗迹涉及范围不及后者,但胜在条理清晰,对各遗迹的叙述深度大于后者。二者各有其优劣之处。本文以《汴京遗迹志》体例与描述方向为出发点,一方面追溯其成书缘由,了解全书主旨,再分析其结构与内容,以此体现《汴京遗迹志》的不同之处,使之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兼之于同类型作品的比较,对该书作出一个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