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批评的关联理论研究——兼析《死者》的三个中译本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翻译批评实践中,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把翻译批评等同于“错误分析”,严格地指出译文与原文不符的地方;另一种则是由批评者直接对译文作出主观的、印象式的判断。相对于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翻译出版事业和五花八门的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批评的研究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新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对规范翻译批评,控制译本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尝试以关联理论和E.A.Gutt对翻译的关联理论论述为基础,探讨关联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的解释力。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翻译既属于语言的解释性用法又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一方面,作为解释性用法的翻译必然要求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另一方面,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翻译又要求获得话语间的最佳关联。因而,在翻译中,相似性的要求与最佳关联的要求相互制约,表现为译文与原文的最佳相似性。而翻译批评是对翻译的成果作出评价,也就是衡量译本对最佳相似性要求的满足程度。 以关联翻译理论为主要框架,结合西文中译的特点,本文对文学翻译批评的抽象内涵和具体步骤提出了试验性的看法。运用“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两个概念,阐释了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待之间的关系。 本文除第一章的介绍和最后一章的结语外,包括了四个章节。 第二章在简单回顾了翻译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后,阐述了翻译批评的概念及其与翻译研究的关系,并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相关概念。 第三章论述了Gutt对关联翻译理论的观点,集中介绍了解释性相似、直接翻译、交际线索等概念。 第四章针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实质提出了一个基于关联理论的看法。在论述文学翻译批评与关联理论的理论联系后,试图为翻译批评提供一个试验性的大体步骤。 第五章以乔伊斯作品《死者》的三个中译本为例,按照第四章提出的框架,从各个层面对其中的译例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关联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批评有着较强的解释力。
其他文献
为研究不同植绒工艺条件下尼龙66纤维/6061铝合金复合板的植绒性能与隔声性能,首先,采用静电植绒工艺将6061铝合金板与尼龙66纤维复合,制成隔音复合板;然后,研究了植绒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