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以农旅结合开发模式为导向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im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城镇化浪潮的兴起,村落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逐渐增多,广大农村地区面临着历史以来极为严峻的挑战时期。如今,农旅结合模式作为一种新事物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发以城市为依托的农旅结合型村落成为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保护乡村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中,外部公共空间作为村落户外活动的主要“容器”,起到了延续村落空间格局、表达地域文化等多重作用。因此,对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的研究是对村落进行农旅结合模式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是,以农旅结合模式为导向对成都平原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是一种集产业形态、社会形态、空间形态的“异质同构”,对村落外部空间形态与村落风貌的改造难以“独当一面”。面对这个涉及到自然生态、经济生产、社会生活、时间周期、类型差异等等的复合系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而不是智能的滥用、城市的复制。  本文首先对成都平原旧村落的地域文化、类型特征及构成要素等做了相关背景介绍。其次,从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构成要素、类型特征、围合与渗透、序列性等多重角度对成都平原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第三,对农旅结合型发展模式作出相关概述,并分析这种模式对当地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产生的影响与要求,以对研究对象及设计要点作出准确的判断。第四,对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旅结合型村落进行调研与分析,并进行横向对比探讨了农旅结合模式导向下成都平原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现状和问题,为设计策略的提出做好充分准备。最后,通过前文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笔者从环境现状之梳理、空间序列之组合、外部空间之设计和地域文化之表达四个方面提出农旅结合模式导向下成都平原旧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的相关更新设计策略。  虽然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成都平原地区旧村落,但是对于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设计及地域文化的表达所参考的设计策略却没有局限性,希望能将其应用到今后相关实践设项目的设计中。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度假酒店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风景区度假酒店设计对地域性特征的表达缺失准确性与完整性
在改革开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产业与人口向城市高度聚集,城市以规模和形态的扩展作出应对和反应。城市发展中,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是一
结构与空间的关系在现代主义语境里很难被并置讨论。事实上,结构和空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具有层级的递进关系。从发展进化的角度,二者还存在着互为发展动力的关系。本文研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号召下,青岛市大力加强义务教育,推动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教育设施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其中包括小学风雨操场的建
学位
在房地产建筑业的各部分中,办公建筑无疑是最复杂、最具竞争性的,也是最具有潜力、回报最高的行业之一。在中国各大城市,比如北京,办公建筑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筑类型群
学位
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场所。乡村聚落边界形态是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乡村聚落和外界自然的相互关系。本研究由
本文采用社会学领域的SIA(SOCIAL IMPACT ANALYSIS社会干预效果评价体系)和建筑学范围适用的POE(POST-OCCUPANCYEVALUATION使用后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对布达拉宫广场的变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