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析六腑理论构建的基础和影响因素,寻找其发生学依据,从而合理诠释六腑理论,揭示其本质涵义,为六腑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进一步丰富中医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内容。方法:将六腑理论回置于其发生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从发生学角度,运用文本解读法、思辨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剖析古代自然科学(如古代天文历法、古代解剖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如三才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如阴阳五行学说)、生活观察与病理反证、文字学、官制文化、经络学说等诸多因素对六腑概念、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五脏间关系构建的影响。结果:本课题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六腑之“六”的提出不仅与天干地支纪时法基础上产生的“天六地五”说有关,还受“六律”时间观影响。六腑之“腑”取自“府”有储藏物品、承担管理库藏职责之义。2.三焦之“三”取自天-地-人三才,用于说明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三焦之“焦”取自“焦”字空间、罅隙之义,用以描述人体三个部位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三焦“有形”是指三焦有具体的形质。三焦“无形”是指三焦无常形。3.各腑概念及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受启于古代解剖,在传统文化、文字、生活观察及病理反证等因素的影响下,各腑概念的含义和生理功能的内容得到扩展。4.六腑生理特性的构建基于生活观察及病理反证,某些腑生理特性的认识还受阴阳五行属性分类的影响。5.脏腑表里相合关系和脏腑别通关系的产生以脏腑间生理病理联系为基础,受五行属性归类及经络学说影响。结论:六腑概念、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其与五脏间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哲学、生活观察与病理反证、文字学、官制文化、经络学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医对六腑认知差异的产生以不同的文化特征为基础,其根本原因则是思维方式不同。正确诠释六腑理论的主要内容,必须遵循中医学固有的思维方式,充分考虑影响其产生发展的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