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 脑微出血是脑内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以微小量出血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脑实质亚临床损害。在T2*加权梯度回波MRI图像上,微出血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斑点状信号缺失灶,直径2~5mm,周围无水肿。组织病理学证实,信号缺失主要是因纤维透明样变性的微动脉血液微量外渗,导致含铁血红素的沉积所致。微出血在临床上很少被发现,但对各类脑卒中患者甚至健康老年人行梯度回波T2*加权MRI检查时,均有不同的出现率。研究表明,微出血的存在对脑出血有预测意义,可能与缺血性卒中后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并且有一定区域联系。在此基础上,微出血的存在可以对缺血性卒中患者选择使用祛聚、抗凝及溶栓药物提供指导。国内外学者对微出血与卒中以及卒中血管危险因素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本研究通过梯度回波T2*加权MRI检测脑微出血的部位、数目及出现率等,分析微出血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阿司匹林使用等卒中相关因素的联系,并对微出血与卒中病灶、腔隙性梗塞以及白质疏松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讨脑微出血与脑卒中发生、发展的联系。 [方法] 收集卒中住院患者83例,根据临床和MRI表现分为脑缺血组(43例)和脑出血组(40例)。以同期住院的50岁以上非脑卒中患者设立对照组(32例)。对115例患者行常规MRI和1.5T梯度回波T2*加权MRI成像检查,分别记录脑微出血的位置、数目以及卒中病灶位置、腔隙性梗塞数目、白质疏松情况。同时记录83例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卒中病史以及阿司匹林使用史。将微出血按照皮质一皮质下区域、基底节/丘脑区域和幕下区域分别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