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M.A.Curtis)C.T.Wei引起的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blight),已成为我国黄瓜生产上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啶酰菌胺在日本自2006年至今一直登记用于防治该病害,期间抗药性问题也不断出现,因此本课题拟进行黄瓜多主棒孢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及其机理的研究,具体包括监测我国多主棒孢菌种群对啶酰菌胺的抗药性水平,测定不同抗药性水平多主棒孢菌sdhB/C/D的基因型,探索SdhB-H278Y和SdhB-I280V点突变与抗性之间的关系,最后拟对SdhB-H278Y、SdhB-I280V和SdhD-G109V三种突变建立检测技术。本研究对于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田间防治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监测,发现我国多主棒孢菌种群对啶酰菌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我国多主棒孢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分为敏感(EC50范围为:0.03-3.33μg/mL)、低抗(4.20-6.88μg/mL)、中抗(11.19-24.67μg/mL)、高抗(34.58->50μg/mL)和超高抗(>>50μg/mL)五种水平。我国19个省市或自治区采集分离的1138株多主棒孢菌菌株对啶酰菌胺的整体抗性频率为32.2%,目前仅在黄瓜和番茄上监测到了抗性的发生。黄瓜上的多主棒孢菌啶酰菌胺抗性发生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周边的省市,且各省份的抗性频率各不相同。采集自不同年份的多主棒孢菌对啶酰菌胺的抗药性频率也不相同,抗性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多主棒孢菌群体的抗性与菌丝生长能力和致病力整体上呈负相关。2.靶基因sdhB/C/D不同的点突变可导致多主棒孢菌对SDHIs的不同抗性表型。引起我国多主棒孢菌对啶酰菌胺抗性发生的氨基酸点突变种类主要包括SdhC-C73P,SdhB-H278Y,SdhB-I280V,SdhD-D95E,SdhD-H105R,SdhD-G109V,SdhB-H278R,对应于7种稳定的SDHIs抗性表型,即I型(BosMRFluoMRPenLR-CarSS),II型(BosVHRFluoSSPenMRCarR),III型(Bos LRFluoMRPenLRCarR),IV型(BosMRFluoMRPen MRCarR),V型(BosHRFluoMRPenHRCarR),VI型(BosHRFluoHRPenHRCarR)和VII型(BosHRFluoSSPen LRCarR)。咪鲜胺、异菌脲和丙森锌可用于抗SDHIs多主棒孢菌的治理,而啶酰菌胺不能有效防治中等抗性水平以上的多主棒孢菌菌株。3.通过构建替换突变体验证了多主棒孢菌中SdhB-H278Y和SdhB-I280V两种突变与啶酰菌胺抗性之间的关系。以野生敏感型菌株HG14102524-4为亲本菌株,将构建的含SdhB-Y278和SdhB-V280两种抗性点突变的线性载体,分别通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同源置换以获得替换突变株。结果表明携带SdhB-Y278和SdhB-V280突变的替换突变株分别超高抗和低抗啶酰菌胺,且该两种突变对多主棒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能力,致病力,对细胞膜胁迫,细胞壁胁迫,氧化胁迫以及SHAM的敏感性没有影响,但可导致多主棒孢菌对盐胁迫的敏感性下降,两种抗性点突变均可导致多主棒孢菌琥珀酸脱氢酶酶活性的显著上升。4.对三种点突变SdhB-H278Y,SdhB-I280V和SdhD-G109V建立了AS-PCR检测体系。针对3种不同类型的抗性点突变SdhB-I280V,SdhB-H278Y和SdhD-G109V,分别建立了AS-PCR检测体系,并应用该3种检测体系在2017年采自山东省的36株多主棒孢菌群中检测出了SdhB-H278Y、SdhB-I280V和SdhD-G109V基因型,表明该地区抗性的发生正逐渐加剧且变得复杂,需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