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中西丽与耐蒂语言风格的翻译

来源 :天津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pingdu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先后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全国图书奖”和“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提名。国内外对《紫色》的研究俯拾即是,但主要集中在女性主义、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等主题上。虽然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先后出版了六个《紫色》的中文译本,但迄今为止对这些译本的研究仍是寥寥无几。  《紫色》是一篇长篇书信体小说,共包含92封书信。其中70封为主人公西丽所写,其余22封由她的妹妹耐蒂所写。由于成长经历和受教育背景不同,姐妹两人在各自的书信中所展现的语言风格也大相径庭。对比鲜明的语言风格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这不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也为译者提出了挑战。再现小说人物的语言风格并在译语环境中展现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  20世纪80年代以前,尤其是在中国,文学翻译研究和批评的标准大体上依赖主观直觉和印象式的判断。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文学文体学应运而生。作为连接语言学与文学批评的桥梁,文学文体学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对语言的特定选择来产生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  本文主要以文学文体学的典范之作—利奇和肖特的《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为理论框架。通过在词汇、语法、修辞和语境与衔接等方面对比分析陶洁和杨仁敬两位译者对小说人物语言风格的翻译。发现如果译者能在这些层次上最大限度地再现小说人物的语言风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就能够得到忠实的再现;反之亦然。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参与者。在中国加入WTO的十年中,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不断进入中国,形成了大量由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组成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统治非洲大陆数百年之久的欧洲殖民势力开始退出非洲,非洲各国纷纷宣布独立。然而,殖民统治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殖民主义的彻底消失,殖民者的各种影响还在继续。由
语言是反映本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生活特征和社会习俗,同时文化是产生语言的基础,对语言的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掌
在中国最近十几年来,任务型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已经在英语口语课堂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这两种教学法的主要目标是针对口语的流利性而非准确性。鉴于以上问题,本实证研究主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