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粘膜病是由粘膜病毒(Mucosal disease virus,简称MDV)引起的以发热、粘膜糜烂溃疡、腹泻、白细胞减少及母鹿流产、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或畸形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传染病。自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以来,该病广泛的流行于世界各国,我国已有15个省、市、自治区有该病流行的报道。由于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尤其对幼鹿的危害十分严重,给我国的养鹿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预防鹿粘膜病主要是采用淘汰持续性感染动物和接种常规疫苗(灭活苗和弱毒苗)的方法。然而,由于灭活苗的有效性,弱毒苗的安全性方面都存在问题,致使鹿粘膜病缺乏有效的防制方法,鹿群中粘膜病持续性感染日益严重。为了探索有效防制鹿粘膜病的方法,我们对构建的鹿MDV核酸苗进行了系统的免疫学实验研究,同时对抗鹿MDV药物进行了体外筛选实验,对研制开发有效预防鹿粘膜病的新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做出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用鹿MDV核酸苗(pVAX Ⅰ/E0)的不同免疫剂量和免疫次数免疫家兔,间接ELISA检测其血清抗体应答水平,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检测其细胞免疫应答水平。结果表明:免疫第7天开始,各疫苗免疫组产生的血清抗体水平都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和pVAX Ⅰ空载体对照组,而后抗体水平逐渐上升。免疫的第35天鹿粘膜病分离株灭活苗和标准株(Oregon C24V)灭活苗免疫组抗体水平达到高峰,而后灭活苗免疫组呈下降趋势;免疫的第42天鹿粘膜病分离株核酸苗免疫组抗体水平达到高峰,而且其抗体水平高于鹿粘膜病分离株灭活苗和标准株Oregon C24V灭活苗免疫组。鹿MDV核酸苗组免疫家兔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均低于分离株灭活苗和标准株(Oregon C24V)灭活苗免疫组。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方法,测定了利巴韦林、双黄连、鱼腥草、清开灵、穿琥宁、柴胡共6种抗病毒药物在MDBK细胞体外培养中的最大安全浓度。进一步测定了这6种药物在预防性、治疗性和直接灭活三种给药方式下对鹿MDV感染MDBK细胞的影响,中性红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以筛选出对抗鹿MDV较敏感的药物。结果表明:(1)各药物对MDBK细胞无损伤的最大安全浓度(最低稀释度)分别为:双黄连2-7,清开灵2-7,鱼腥草2-8,穿琥宁2-5,柴胡2-5,利巴韦林214。(2)预防性药物筛选中:双黄连2-7,2-8,2-9浓度、清开灵2-7,2-8浓度、鱼腥草2-8浓度、利巴韦林214,215浓度OD570值显著大于病毒对照组(P<0.05)。(3)治疗性药物筛选中:双黄连2-7,2-8,2-9,2-10,2-11浓度、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