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的工业社会虽然使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对人们栖息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开始对其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地反思并逐渐形成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尤其对于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已牢固树立起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贵州作为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大省,也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的这两条底线,实施大生态战略,把茶产业作为守住绿水青山和实现百姓脱贫的绿色及富民产业来重点打造。在这样的背景下,黔南州毛尖镇作为贵州茶叶名片——都匀毛尖茶的核心产区,其茶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都匀毛尖品牌乃至黔茶代表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政府的重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持续的问题,还难以成为当地产业振兴与引领黔茶发展的担当者,不足以支撑起民族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任。因此,认清毛尖镇茶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分析其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前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提供一些发展的思路,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而写成的。本文尝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毛尖镇的茶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对当地的茶产业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贵州发展现状和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就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综述研究现状,同时解释了文中提及的几个关键概念和主要理论并对生态文明与茶产业的关系作相关阐释,最后交代了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对毛尖镇的社会经济及茶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概述。首先,介绍当地的地理区位、茶产业生态、民族构成与生计方式;接着,从当地的生态环境、民风茶俗、茶品牌文化及政府支持的四个方面对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优势进行相关分析。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了毛尖镇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出现的瓶颈及原因。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毛尖镇茶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资源利用不足、生产标准不统一、未彰显出鲜明的产品特色、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而生态意识薄弱、粗放式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到位和茶企规模小实力弱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前几部分对毛尖镇茶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结合贵州实际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茶产业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茶产业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三是茶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接着,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应突破的几个关键瓶颈:一是突显产品特色;二是提高茶业经济效率;三是实现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之后,就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地整合资源以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传统向现代茶产业的转变是关键;文化与生态是其茶产业的显著标签;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茶产业应向“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这样才能改变民族地区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突显出品牌特色、提高经济效益、缩小与其他名茶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