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药短体线虫病是山药上一种新的土传病害,且危害日益严重,制约了山药产业的发展。有关山药短体线虫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本研究首先对山药病原线虫种类进行鉴定,并研究了土壤线虫的发生动态以及筛选高效、低毒杀线虫剂,旨在为山药短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山药短体线虫病病原种类的鉴定。通过光学显微镜对山药病原线虫进行形态测量、观察及PCR扩增序列测序比对,结果表明:山药短体线虫病病原种类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2.土壤线虫发生动态。采用五点取样法,分别对0~20㎝、21~40㎝、41~60㎝和61~80㎝深度土层取样调查,通过浅盘法加过筛法分离计数活线虫量,研究土壤线虫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线虫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线虫主要集中分布于0~40㎝深度的土层中。土壤中线虫的数量受山药根状块茎生长周期的影响,随山药块茎的生长,0~40㎝深度土层线虫数量逐渐增多,在山药块茎迅速膨大生长期,即7月份开始线虫数量显著上升。41~80㎝深度土层线虫数量无明显变化。3.室内药效试验。采用直接触杀法对11种药剂进行室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35%威百亩和5%噻唑膦的毒杀效果均显著高于其他9种供试药剂(40%辛硫磷、95%杀虫双、4.5%高效氯氰菊酯、90%杀虫单、35%氟虫腈、480g/L毒死蜱、3%阿维菌素、1.1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40%毒·辛)。处理72h后:稀释200倍的35%威百亩的校正死亡率高达98.61%,稀释200倍的5%噻唑膦为84.57%,且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其他9种供试药剂的校正死亡率均在30%以下。35%威百亩的防治效果最好。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测定处理24h、36h和48h后35%威百亩和5%噻唑膦的LC50和LC90。结果表明:35%威百亩和5%噻唑膦的LC50和LC90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减小。48h后,35%威百亩的LC50和LC90分别为0.263g/kg、1.601g/kg,5%噻唑膦为0.226 g/kg、1.432 g/kg。这两种药剂在同一有效浓度下,5%噻唑膦毒力效果较好。4.田间药效试验。通过分离统计土壤中活线虫数量测定3种药剂对土壤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42%威百亩水剂和99.5%氯化苦液剂三种药剂对土壤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线虫虫口减退率均在60%以上,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均与不施药处理组差异显著。同时调查了这3种药剂对山药短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这三种药剂对山药短体线虫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42%威百亩水剂和99.5%氯化苦液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和平均增产率分别为91.75%、77.37%、602.00%和601.79%;10.5%阿维?噻唑膦颗粒剂的防治效果和增产率分别为87.48%和53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