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行教育之中,实用性与功利性的趋向愈发明显。师生共同奔波于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理性的思考、内在自我的探源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交往逐渐被遗忘和丢失,只留下低层次的享乐的精神追求,此时,人的精神高度也已然下降了。同时,各种教学试验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整体精神的指引,最终也极易走向虚无。从而,教育中人的精神的矮化和整体精神的缺失使得人成为了功能化的存在,与教育“成人”的本质背道而驰。本文试图以雅斯贝尔斯的精神陶冶思想为着眼点来探寻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思想,以期为当下教育带来来自雅斯贝尔斯的启示。论文首先探讨雅斯贝尔斯的精神陶冶思想的起点。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陶冶开始于人的自我敞开与内在探源。人的自我敞开首先是基于人与世界、历史的交往,人寓居于世界之中,是与全体一起存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生活于当下现实中的人。因此,人必然要与世界和他人进行交往。同样地,人也是置身于历史之中的人,历史为人的生存确立了坚实的根基。在历史中,我们感受到优秀文化的力量,敞亮着自我存在的空间。人经由与世界和历史的交往,个体充分展开自我,以一种身心敞放的状态朝向与自我的交往。其次,精神陶冶的内容包含现行知识与原初知识。雅斯贝尔斯认为,唯有对现行知识的掌握和对原初知识的理解才能作为本真的教育的内容。现行知识提供给人认识世界的客观保障,作为教育的基础性材料而不可或缺。而原初知识则是关于人的整体存在的知识,能为我们提供厚重的底蕴和终极价值的指引。仅仅凭借现行知识的堆集并不能导向真正的教育,还需要从原初知识那里获取本真自我的养分,而它的源头则在于伟大人物和经典作品。再次,对于精神陶冶的实现方式,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需要回到优秀的古代文化和伟大人物之中去寻找答案。因而,我们借由“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方式来作为精神陶冶的实现途径。与普遍的师生之间的传授方法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是建立在师生自由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共同思索,其唯一的共同目的即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因而,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传授固定的知识,而且要唤醒学生的内在灵魂,启迪智慧,最终使学生能够达到本真意义上的自我生成。最后,论文阐述了精神陶冶的最终指向:自我超越。个体通过普遍的交往获得关于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知识和理解,在历史中经由伟大人物和经典作品而获得历史精神的传承和陶冶,最终走向对自我生命的超越。这种超越是对现实处境和自我蒙蔽的超脱,是从有限性向无限可能性的飞跃,从而达到自我生命的洒脱与泰然。通过对雅斯贝尔斯精神陶冶思想的梳理与分析,本文最后落脚于以陶冶思想为启示,呼唤教育中对人的精神的重视与复归,以期教育能够成为培养“真正的人”的本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