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赛珍珠研究——以《大地》三部曲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今天,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和沟通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急剧推进的时代条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和冲撞日益频繁,文化冲突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凸现出的重要课题。文化冲突与危机发生和存在的重要原因是冲突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差异的认识,缺乏跨文化传播思想来指导跨文化传播活动。鉴于此,20世纪前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领域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就显得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了中外学术界关于赛珍珠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从学理上揭示了赛珍珠跨文化传播成功的深刻原因,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观点。  本文第一章选取曾为中国文化传播,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赛珍珠作为研究对象。在跨文化传播理论指导下,重点研究赛珍珠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原因,她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她传播活动所取得的效果这三个问题,以期对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第二章介绍本文涉及到的一些跨文化传播理论。第三章研究赛珍珠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赛珍珠从事跨文化传播的原因是与殖民主义时代,与那个异质文化水火不容的时代密切相关。这个时代给了她跨文化生活经历,中西方双重教育,为她提供了跨文化传播的条件。但也是这个时代使她感受到了异质文化冲突的苦恼,她既不被中国文化所接受,也受到美国文化的排斥,她成了一个没有文化身份的“边缘人”。如果东西方文化能相互沟通,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多元共存,那她就不会饱受异质文化冲突之苦,她的文化身份也不再会是个问题。于是她选择了架通中西方鸿沟的跨文化传播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在第四章总体介绍了赛珍珠跨文化传播方式之后。重点在第五章研究她的文学创作,以她的获奖作品《大地》三部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她的跨文化传播策略。笔者认为她的跨文化传播策略有如下几种。1.创作过程中坚持“内容为王”的策略,真实地再现异国的历史,异国的风俗习惯。选取能准确反映异国特征的素材进行创作,如对中国家族文化的描写,人物的选择,农民恋土情结的展示都是最能反应异国特征的典型素材。并展现人类的普遍性读者在阅读中能通过个性看到共性,通过民族性看到世界性,使作品具有了世界意义。2.赛珍珠在创作手法上,既受到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影响,特别是《水浒传》的影响;同时也受西方自然主义文学思潮特别是狄更斯的影响。在创作中她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做到了创作手法上的中西合璧。3.赛珍珠在创作中不再像其他西方作者一样从西方人的视角观察思考问题,而是从中国人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展现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使作品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更能反映中国人的思想状况。4.赛珍珠用英语创作反映中国文化的作品时,为了让不懂中文的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特色和各种文化现象,为了减少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损失,减少文化误读现象的发生,在语言上,赛珍珠不吝笔墨地在上下文给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创造了各种语境,并在翻译这些词汇时,注重根据欧美人所熟悉的文化概念选择词汇,进行符合欧美人文生态环境的创造性重构。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5.在文化习俗传播上,如涉及到一些复杂的、自己不熟悉的中国文化时,她采取了趋简、省略的策略。  在第六章,笔者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指出赛珍珠跨文化传播的效果。她打破了西方社会描写中国的“套话”,改变了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流行的反面的刻板中国形象。使西方读者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发现中国人与西方人所具有的相同品质。影响了欧美整整两代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将在深入广泛地参阅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次将杨荫杭作为《申报》评论作者来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价,通过对杨荫杭《申报》评论进行量化分析,客观考量其评论文章数量、
2000年1月,《读者》杂志社为扩张办刊和应对危机及,创办了第一份子刊《读者》(乡村版)。首期发行量总计达到18万册,出版首期即收回投资,并盈利。到年底的时候,《读者》(乡村版)月发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如今网络综艺节目已经走向了内容大爆发阶段,怎样建立强大的品牌便成了网综市场竞争的关键。作为视听类文化产品,网综的本体价值凝结于制作团队的素材
缘于地域上的自然区分,中国各地文化的特色之鲜明为世界所少见,其中,尤以北京、上海为人津津乐道,以至现代文学中有“京派”、“海派”之说。在全球化背景下,赖于信息技术兴
随着视频网站重新回到内容为王的时代,在优质视频版权日益昂贵的趋势下,国内一些主流视频网站越来越重视自制内容的投入和发展,拥有纯互联网血脉的网综成为各视频网站吸引用户流量,保持用户粘性的一种重要自制内容形式。目前网络自制综艺的制作规模已经比肩电视综艺,均由专业的制作团队打造,并投入了高额的制作成本,从节目质量的呈现上来看也已经达到电视综艺的水平。节目的高质量,受众的集群性,内容的话题性,使得网络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