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绘画的“赋彩”观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丹青艺术。明代画家文征明曾曰:“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说文解字》曰:“丹”者“巴越之赤石也”;“青”者“东方色也”。上启唐宋下至元明,岩彩绘画一直延续着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明清之后国力衰竭,文人画的兴起使岩彩绘画的技艺传承逐渐湮没。在相当长久的一段时间,中国大陆艺术家会使用矿物色的人数寥寥无几。而在唐代传入日本的岩彩画色彩体系及绘制技法,被完整的传承和深化拓展,成为极具现代艺术表现力和形式感的画种。“礼失求诸于野”,一批有识之士远渡东瀛研修,把失落已久的岩彩绘画重新带回大陆。纵观国内学者对岩彩绘画的研究,主要着眼点在于古代壁画领域以及材料和技法的总结、探索。而针对国内岩彩绘画教学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教学体系的引入及构建历程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岩彩绘画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及与其他科系在教学大纲上的区分及互相补充、促进。岩彩绘画教学引进,对中国美术学院所起到的巨大影响及意义,包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所收获的经验,岩彩画研究所的特殊地位及作用等。针对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教学史的研究式梳理,对于岩彩画专业的成立大有裨益。也为后人教学研究提供文献史料记载,更可以为其他大专艺术院校成立岩彩画教学,提供参考、借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