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污泥裂解液的TBBPA-Cd复合污染土壤强化修复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qcd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工矿业的快速发展,土壤问题日趋严重。工业用地和矿区等周边土壤多为复合污染土壤,其中电子垃圾拆卸厂及其周边区域都为典型的复合污染土壤,且多为溴代阻燃剂和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四溴双酚A(TBBPA)是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溴代阻燃剂,具有潜在的内分泌干扰性、神经毒性和免疫毒性等。电子垃圾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电子垃圾的拆卸和处理必然伴随着重金属污染,其中重金属镉(Cd)污染问题尤为突出,Cd能够通过生物累积和呼吸道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中不断累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究 TBBPA-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具有实际意义。  首先,研究了污泥裂解液对于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证明污泥裂解液中的类蛋白和腐殖酸等物质均能与 TBBPA和 Cd(II)发生络合。作为对照研究了竹炭对复合污染土壤的强化修复,竹炭在水体中对Cd(II)的吸附反应是一种吸热的自发的反应,其对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实验表明竹炭能够强化 TBBPA的降解和有效态 Cd的固定。竹炭投加量为4 g/kg,修复15天后土壤(TBBPA初始浓度为30 mg/kg,Cd的初始浓度为5 mg/kg)中TBBPA的降解率为49.28%,有效态Cd的固定率为16.75%。  随后,基于污泥裂解液绿色合成了一种亚微米铁氧化物悬浊液,XRD表征验证了亚微米铁氧化物为主要为 Fe3O4。在优化条件下,制备亚微米铁氧化物悬浊液对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修复15天后土壤中的TBBPA降解率为53.5%,有效态Cd的固定率为42.96%。此外,通过种子发芽率实验证明绿色合成的亚微米铁氧化物悬浊液能有效的降低土壤毒性。  最后,对强化修复体系中 TBBPA的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 TBBPA的降解主要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且通过活性组分定位分析表明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胞外以及膜周。使用线性离子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HR HPLC-LTQ-Orbitrap MS)分析土壤TBBPA的降解产物得到主要5种中间产物:三溴双酚A、双酚A(BPA)、4-羟基苯乙酮、4-羟基苯乙酸以及苯乙酸。推测出土壤中 TBBPA可能的降解途径为先逐步脱溴为 BPA,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异丙基断裂转化为苯乙酸等,最后矿化为 CO2和水。  综上所述,本研究为TBBPA-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了新技术,为有机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开放教育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通过寻求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服务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品牌声誉,才能走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开放教育的优势之一,是以现代信息技术
光催化技术是污水处理领域前景最好的新兴技术之一,可直接利用太阳能矿化污染物、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催化剂廉价无毒等优点符合世界环保发展趋势,具有实际应用潜力。目前该技术的关键是开发价格低、无毒、光响应范围广、电荷分离效率高的高效催化材料。其中半导体硅的地壳丰度高、可利用波长小于1100 nm的光(该波段与太阳光谱匹配度很高),电子迁移率高达1450 cm2 V-1 s-1,光电转换领域效率高,在水
由于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环境友好,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应用前景广阔。TiO_2光催化材料因化学稳定性、低成本、简单的可用性、低毒性及优异的光活性等优点在环境工程领域已受到极大的关注。但它自身的两大劣势(光生载流子易复合及太阳光转化率较低)限制了其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本论文利用多铁性材料BiFeO_3对TiO_2纳米管与纳米花进行改性修饰,并利用铁电材料微观的固有电场与异质结的耦合作
本文主要针对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无卤阻燃共聚聚酯(含磷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ET)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在热塑性无卤低烟阻燃电缆料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实验采用
随着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乡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环境污染等问题仍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水体、大气、土壤等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太阳能是一种最具开发利用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作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由于其原材料来源广泛、制备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和理论转化效率较高等优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作为DSSC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极主要负责收集外部电路电子以及催化还原电解质溶液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