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多元,而我国目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教育现状与其很不适应。为深入推动素质教育改革,1996年以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部署,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高中相继于2005年和2007开始了新课程。特色化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梳理我国特色学校建设的已有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十分必要。论文首先对“特色学校”及其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厘清。认为特色学校既不同于学校特色,也不同于重点学校和名牌学校,它应该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实际,在创造性构建新型办学模式、优化整合学校特色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独特整体办学风格和良好育人效果的成功学校。接着论文对国内外特色学校的由来与发展进行了考察,分析了我国有代表性的两所特色学校建设的启示。论文从主体层、核心层和保障层对特色学校构建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校长、教师和学生是特色学校构建的主体;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发与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既考虑人才培养的目标性,又考虑人才培养的发展进步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对人才培养做出合理的评价,这是特色学校构建的核心;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成熟的表现,既包含校园物质文化环境这些硬件,也包括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在。特色学校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来支撑,首先需要宏观视野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支撑,其次需要在中观视野内考虑教育发展规律的支撑,再次需要在微观视野内寻找学校自身条件的支撑,特色学校建设归根结底是学校自身特色的建设,微观层次的内部条件是最核心的部分。特色学校建设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特色评价体系,对学校特色建设的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进行评价,从而推动特色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论文最后对特色学校建设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创建特色学校首先要对现有的学校文化基础进行正确的评价和诊断,进而从办学理念和定位上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增强校长领导力、打造优良的管理团队、培育专业的教师队伍、塑造特色学生等方面培育特色学校文化,从而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提升学校文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