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调整行为——来自上海部分高校的证据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商品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这是经济学和社会学共同涉足较多的领域。1970年E.S.Phelps等经济学家提出职业搜寻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同时每个企业给劳动者的报酬不同,劳动者为了获得报酬满意的工作,必须在劳动力市场搜寻。搜寻手段有很多,包括向雇主自荐、亲朋好友介绍、各种类型的职业介绍机构以及招聘广告、计划配置等。在公司招聘时,我们会发现内部员工的推荐是一种常常被采用的方式。事实上,当企业面临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的劳动力市场时,企业更加信赖与自己有关系的劳动力。这反映在职业搜寻方面就是求职人员如果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寻找工作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在这种情形中,社会关系网络就能够将求职者的私人信息传递给雇主,从而起到一种信号的作用。   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把社会关系网络分为两类,不同群体或者不同阶层的相识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弱关系”,相同群体或者阶层内部的社会关系称为“强关系”。社会资本或者社会资源就是以强弱关系为载体的。同时本文也把社会关系网络带来的影响分为两类,即信息和人情。本文详细讨论了强弱两种社会关系和它们的作用机制。着重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这个特定时期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机制。   关于劳动力市场的理论也有很多,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本文详尽考察了中国转型时期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提出社会关系网络在高技能和低技能两个不同劳动力市场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包括高技能劳动力市场中“弱关系”假说成立,低技能劳动力市场上“强关系”假说成立。并通过简单的实证分析证明在高技能劳动力市场中社会网络对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而人情在该劳动力市场中却降低了工人和职位的匹配程度。如果“弱关系假说”意味着市场化程度高的话,那么本文的结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经济转型是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
其他文献
<正>9月26日,中组部和团中央召开全国基层党建带团建暨共青团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座谈会,部署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指出,党建带团建要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要实带而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达13亿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就业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其中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通过较
由于政府对于正规金融的抑制政策以及正规金融市场上信贷配给政策等原因,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一个与正规金融市场共存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二元化是金融市场和
在近二十年来,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outs,简称LBOs)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私募股权融资收购因在收购后能对被收购公司进行有效的公司治理而引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