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役时间较长的混凝土桥涵由于受到荷载和环境因素的作用,逐渐出现劣化现象;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吉林省的交通事业也随之不断完善和提高,桥涵面临其所在道路升级改造、交通量的持续增加、新型、大型运输车辆的增多等问题;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桥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因此在不破坏结构和不影响桥梁使用的前提下及时准确评价桥梁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在我国混凝土无损测强的实际应用中,由于操作简单、精度较高、费用低廉、对结构无破坏等优点,超声回弹综合法应用的十分广泛,配套使用的是《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2005)国家标准(以下简称《超声回弹综合法规程》)。规程中规定其适用于检测7-2000天龄期的混凝土结构,可见该规程中全国统一测强曲线不适用于服役时间较长的混凝土桥梁的强度检测;同时,该规程指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混凝土品种、工艺繁多,全国统一测强曲线很难适应全国各地的情况,建议凡有条件的地区宜建立本地区测强曲线,以提高评价混凝土实际强度的准确性。可见建立吉林省长龄期桥涵混凝土测强的地方专用曲线是必要的、迫切的。本文为建立适用于吉林省长龄期桥涵混凝土的测强曲线,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针对影响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长龄期混凝土强度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并择其重点进行研究。2、采用吉林省有代表性的材料、成型养护工艺等制作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件,通过人工加速碳化的方法使混凝土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碳化深度来模拟长龄期混凝土的性能,对长龄期混凝土试件运用超声回弹综合法进行检测。通过对试验数据回归分析,得出适用于本地区的长龄期混凝土测强曲线。3、通过多条相关测强曲线精度对比和全省多数地区的旧有桥梁检测结果,对建立的地方专用曲线进行了验证。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在吉林省长龄期桥涵混凝土无损测强中一直以来直接套用国家标准进行数据推算的问题,建立了适用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长龄期混凝土强度的地方曲线,将为我省旧有桥梁技术鉴定、加固维修与合理改造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能够满足实际工程需要,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