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以耗散结构理论、社会流动理论、人才流动理论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对1949年-1999年高校教师流动的模式和图景进行系统考察。并依据当前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及趋势,结合1949年-1999年流动变迁历程,对规范中国高校教师无序流动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呈现出四种流动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型的流动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校教师流动主要通过计划录用、行政命令和调配的形式进行。第二种是市场导向型的流动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第三种是教师个体选择引发高校教师流动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流动是高校教师自主选择的结果。第四种是院校战略规划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兼具行政色彩和教师主体意愿的表达,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的发展。第二,中国高校教师流动贯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始终,受多重因素影响。高校教师流动呈现出以下变迁图景。从模式变迁来看,不同高等教育时期,高校教师流动的主要模式不同。从意愿来看,高校教师流动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方式来看,高校教师流动由计划调配转为双向选择。第三,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具有以下特征:其一,高校教师流动受时代环境影响。不同时代环境下,影响高校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不同;其二,高校教师流动受政策导向指引。政策文本是高校教师流动的制度依据,为高校教师流动行为指明方向,能够最大程度地规范教师流动行为;其三,高校教师流动需制定合理规则。高校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流向失衡、教师流失等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第四,规范中国高校教师流动,相关利益主体应各负其责。中国高校教师流动存在无序现象,如区域流动失衡,校际流动频繁,教师流失严重等。为了规避上述问题,规范高校教师流动,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高校应明确自主调节主权;教师个人应提升诚信流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