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首因,在我国居民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亦不断增长。自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又称冠脉搭桥术)取得成功以来,经过多年的外科临床实践应用及调查随访统计证明,冠脉搭桥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措施。搭桥血管材料的选择目前有左乳内动脉、桡动脉、胃网膜动脉及腹壁下动脉、大隐静脉等,考虑搭桥血管取材受到冠脉搭桥术中时间的限制、搭桥血管是否容易发生痉挛的特性和对搭桥血管口径及长度的要求等因素,大隐静脉的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大隐静脉在取材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机械牵拉、电刺激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损伤,远期效果往往不佳。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s)不只是起一种屏障作用,也可以产生和分泌多种具有调节血管紧张度、抗凝、抗炎性反应的生物活性因子,且有证据证实,早在血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改变之前即可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表型细微变化及功能障碍,因此其损伤及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加剧的最主要因素。目前冠脉搭桥术中,大隐静脉离断后的保护方法为将其置于肝素-罂粟碱保存液中,然而,此种保存液仅能提供抗凝及扩张血管的作用,并不能有效保护搭桥血管材料的血管内皮细胞。本实验通过建立兔离体颈外静脉吻合于同侧颈动脉的模型,模拟临床冠脉搭桥的术中处理及操作,观察并比较移植静脉经不同保存液处理后其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不同形态学改变、超微结构改变、产生及分泌生物活性因子的功能改变,以推断本实验选定的几种保存液的效果优劣,从而为临床选用移植静脉的保存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30只符合入组条件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组(肝素生理盐水组,n=10)、对照组(肝素罂粟碱生理盐水组,n=10)、实验组(肝素盐酸地尔硫卓生理盐水组,n=10),模拟冠脉搭桥术的血管移植过程建立模型,将兔离体颈外静脉以不同保存液分别予以冲洗、浸泡等处理干预后,分为A、B两段,A段用于透射电镜及近期光镜检查其形态学变化,并测算光镜下内皮细胞覆盖率,B段用于与颈总动脉吻合。各组保存液取样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其中前列环素的含量。术后1个月取下移植于颈总动脉的颈外静脉B段,进行光镜下的形态学检查和测算内皮细胞覆盖率。2所得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各组所得数据均进行正态性检验以及方差齐性检验。如果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即使用成组t检验来分析两组均数有无差异及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若符合正态但方差不齐,即用校正自由度后的t’检验比较两组均数有无差异及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若非正态且方差不齐,则使用非参数检验。若P<0.05,则认为存在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实验纳入大白兔30只,均进入结果进行分析,术后三组移植静脉无坏死或闭塞。(1)近期光镜结果显示,内皮细胞覆盖率评分分别为空白组1.750±0.312,对照组1.700±0.405,实验组2.25±0.264,其中空白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内皮细胞脱落少,形态较完整,基底膜连续,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较空白组及对照组结果良好。(3)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结果显示,前列环素含量分别为空白组100.542±20.043pg/ml,对照组105.777±19.143pg/ml,实验组128.049±21.713pg/ml,其中空白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远期光镜结果显示,内皮细胞覆盖率评分分别为空白组1.500±0.373,对照组1.575±0.290,实验组1.875±0.295,其中空白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验组与空白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实验中,盐酸地尔硫卓保存液可以有效保护兔自体移植静脉的血管内皮细胞,并有利于移植静脉桥中内皮细胞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泌。2在静脉移植血管保存上,盐酸地尔硫卓保存液优于罂粟碱保存液及肝素保存液,且这种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罂粟碱保存液与肝素保存液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