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鲁(1875—1947)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开创者,除发起组织中国天文学会、创建中研院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外,其主持创办的《观象丛报》(1915—1921)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天文、气象及地磁学期刊。《观象丛报》为近代中国的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成为高鲁早期天文科普实践的缩影。论文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与思路及创新点;第
【基金项目】
: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YBXM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鲁(1875—1947)是中国近代天文事业的开创者,除发起组织中国天文学会、创建中研院天文研究所及天文台外,其主持创办的《观象丛报》(1915—1921)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天文、气象及地磁学期刊。《观象丛报》为近代中国的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传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成为高鲁早期天文科普实践的缩影。论文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现状、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与思路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高鲁及《观象丛报》,主要探究了高鲁本人的知识背景与教育经历,分析《观象丛报》的创办、发展及作者群;第三章主要分析《观象丛报》所刊文章的内容,将其分为论说、资讯及科学文艺三部分;第四章及第五章分别是两个选自《观象丛报》上的个案研究。个案一为《观象丛报》所载高鲁系列天文科普文章“晓窗随笔”,该文从《观象丛报》创刊开始至1919年,共连载34期,总计134页。个案二为《观象丛报》所载对格里历推广的文章,此类文章共26题,其中包括多题历法科普的连载文章。最后为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将高鲁在《观象丛报》上的天文科普活动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做了一次再考察。本文主要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第一个问题:分析高鲁在民国初年的社会环境与知识背景下,如何运用本土知识资源解说西方科学?此问题主要集中于第四章“个案研究:‘晓窗随笔’运用本土知识解说西方科学”。本文研究了“晓窗随笔”的主要内容,列表分析其中对本土知识资源的引用情况,选取引用数量最多的《日知录》及《日知录集释》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本分析,发现高鲁对本土知识资源的选择有两个选择标准,其一将本土知识资源与国际天文学时事相联系,其二对比考证详实的本土知识资源。最终得出结论:运用本土知识解说西方科学是不同于翻译、编译等科普的另一种科普模式。第二个问题:中华民国成立后正式颁行格里历,而旧历在民间仍得到广泛使用,从而形成历法上的“二元社会”(左玉河)。在此背景之下,高鲁及《观象丛报》如何普及格里历的相关知识,倡导与推动历法改革?此问题主要集中于第五章“个案研究:历法改革背景下格里历的推广策略”。本文研究了《观象丛报》推广格里历的26题文章,发现《观象丛报》一共运用了三种推广策略,通过文本分析,说明策略一是《观象丛报》结合时事普及格里历,策略二是《观象丛报》根据受众分层次普及格里历,策略三是《观象丛报》援引历法史文章说明旧历缺点。进而又研究了高鲁对格里历的普及工作,其一在编制历书的过程中,对历书进行了两项改革,其二分析了高鲁所写与改历相关的文章,从中可见高鲁的历法改革思想。从整体来看,本论文的主要价值在于:1.对高鲁本人的知识背景与教育经历、《观象丛报》作者群的系统梳理以及两个个案研究,都是此前相关研究中所没有的,而这些对于研究高鲁及其《观象丛报》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该文在这方面有较大推进。2.将研究对象放在其所处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加以审视,在具体研究中注意与当时的科普氛围与总体情况加以参照和比较,这也使得围绕高鲁及其《观象丛报》展开的个案研究成为观照民国时期科学传播史的一种视角。3.除了充分掌握大量第一手文献,还曾赴高鲁故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高鲁的亲属进行访谈,从而为相关研究积累了资料。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高鲁在推动近代天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亦可为探究西方天文学及天文科普活动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等的关系提供一种线索,也可以为讨论西方科学的传播与近代中国变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科学传播在今天越来越得到各方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民国时期的科学传播活动,无论是其成功还是失败之处,对于今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联络口译活动在口译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随着全球化发展不断加深,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联络口译在促进各方沟通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译界对于联络口译活动规律的探索也日趋热烈,各种与联络口译活动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国内外译界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本研究以翻译文化流派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对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成果,旨在研究在文化语境下联络口译员主体性及其表现形式,探讨联络口译员在文化语
休闲农业是解决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它可以振兴产业,平衡城乡一体化。如今休闲农业定位和方向都是大而化之,没有针对性,同质化严重,缺乏乐趣。而城市儿童缺乏农业自然认知和操作实践能力,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潜力。本文以儿童活动、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从儿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景观感知理论基础理论出发,采用理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儿童活动作为切入点,根据有初步活动能力的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传统“士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对于今天的中学生依然意义重大。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教学为载体,系统梳理中国传统“士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核心要义,深度剖析传统“士文化”的文化内涵和行为外延,并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结合课堂现状提出系列教学构想,用以滋生当代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本文围绕主题从三个
车牌识别技术对于各地的交通管理系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在光线不足甚至是黑暗环境下,大多数现有的普通图像采集设备采集到的图像存在质量较低,清晰度不够、照度不足或不均匀以及有效信息非常有限等问题。另一方面,夜间的道路行车监控和低照度环境下的车牌识别问题在当今社会下愈发重要。为了解决上述在低照度环境下车牌识别研究仍然存在的问题,在经过参考大量文献,进行多次实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优秀的信息通讯载体,通过图、文、音、视频等信息推送的方式,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增进师生的互动,拓展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智能机及微信的普及使得学生的移动学习成为可能。而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和学科内容广博特点的影响,学生的成绩及能力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并且现有生物公众平台质量层次不齐,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了构建高中生物微信公众平
伴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媒体作为“第四权力”在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媒体对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也包括媒体对法治建设的制约作用。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权力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以及所对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结合社会事件分析,探讨媒体在公众参与法治互动中的建设性意义,在理性与现实的差距中寻找方法以更好地发挥媒体的作用,促进社会不断向民主与法治方向进步。全文
《山海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奇书,不仅有文字传世,而且有图像,其开创了中国有图有文的叙事先河,《山海经》的图像为我们展示了上古原始时期,中华先民眼中的世界万物与思维模式,使我们了解到上古神灵、奇禽异兽、瑰丽国度等艺术图像。本论文的理论依据参考了艺术史,动画艺术发展史,电影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研究,立足于对《山海经》符号在实验动画创作中的转换与应用,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艺术
长春东部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缓,河流水系纵横,是长春周边的粮食主产区和重要水源地。在两百多年的开垦历史中,积淀了浓厚的地域文化和乡间民俗,也存留下众多珍贵的传统民居建筑遗产,在这其中以砖筑传统民居特色最为突出。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传统民居在吸取中原地区汉族传统民居精髓的同时,又依据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及当地生活习俗对其进行了改良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营造技艺与做法。随着城市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自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中,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充分发掘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既丰富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又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
本文探讨的问题是有限公司中强制盈余分配的判断标准。在《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出台之前,通说支持在特定情况下应当进行强制盈余分配,但基础为何并无定论。在《公司法司法解释(四)》出台后,学界多认可强制盈余分配的基础系该解释第15条,却鲜见对其他可能之基础进行讨论。于此,本文首先对现行法上其他可能作为强制盈余分配的路径进行探讨。得出无论是《合同法》第45条、股东间协议亦或是公司章程,都不得作为强制盈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