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大肠杆菌耐氟喹诺酮药物水平的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de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给临床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轮换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危害,本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考察细菌传代、营养因素和混合培养物中耐药菌与敏感菌的比例等因素对降低大肠杆菌耐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经210代传代,对环丙沙星由高度耐药(MIC值为128μg/mL)降至中度耐药(32μg/mL),而恩诺沙星的MIC值却没有变化,传代对环丙沙星敏感性恢复的影响高于恩诺沙星。在低营养水平的培养基中传代,细菌对2种药物的MIC值分别由高度耐药(128μg/mL)降至敏感(环丙沙星0.25μg/mL,恩诺沙星0.5μg/mL)。营养因素水平越低、传代次数越多、耐药菌比例越小,混合培养物中细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恢复越快,最终恢复至敏感。  将高度耐药菌株与敏感菌株混合培养后,在营养匮乏条件下传代,混合培养物中耐药菌逐步恢复至敏感,测序检测高度耐药菌株和恢复敏感菌株的QRDR耐药决定区gyrA、gyrB、parC、parE基因,结果表明:高度耐药的菌株在gyrA基因83位点发生Ser→Leu突变,parC基因的58位点和67位点分别发生了Ser→Arg、Lys→Gln的突变,parE基因的97位点和99位点分别发生了Ala→Gly和Gly→Ala的突变,而经传代后恢复敏感性的菌株以及标准菌株ATCC25922均未检测出gyrA、parC、gyrB、parE基因的突变。推测在营养匮乏因子作用下混合培养物中耐药菌生存适应度低于敏感菌,随传代的持续而最终消亡,敏感菌成为优势菌群,因此,敏感菌的gyrA、gyrB、parC、parE基因未查出突变。  将耐药大肠杆菌和等量益生菌灌胃于小鼠体内,考察益生菌在小鼠体内是否可辅助降低细菌耐药性。结果表明:耐药细菌的敏感性在体内比体外恢复得快,并且益生菌没有辅助降低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  将携带PMQR耐药基因的耐药大肠杆菌分别于含有不同浓度的绿原酸、木犀草素、黄芩苷、大蒜素4种中药单体的培养液中培养,以SDS作为对照,研究4种中药单体在体外降低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影响以及耐药基因的消除情况。结果表明:与SDS阳性对照组(42.3%)相比,在1/2MIC浓度下,木犀草素1/2MIC的消除率最高(77%),绿原酸次之(73.3%),黄芩苷(47.6%)与SDS相当,大蒜素(32.7%)约低于SDS。总体效果绿原酸最好,其1/2MIC、1/4MIC、1/8MIC的消除率均显著大于SDS(P<0.05)。4种中药单体1?2MIC处理后耐药菌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诺美沙星的耐药性均有所下降,其中木犀草素1/2MIC浓度组作用最为明显,耐药菌对5种药物的耐药水平由原来的高度耐药降为低度耐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