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去白细胞滤器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我国尚无规范的管理办法,且白细胞过滤出现滥用倾向,使去白细胞血液制品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作用和效果受到较大影响,这是当前输血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主要创新之处,就是较系统地研究当前国内主要血液成分制品去白细胞过滤的应用方案与策略,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内容:针对新鲜冰冻血浆(FFP)去白存在滥用的问题,探讨血浆制品去白细胞过滤是否必要,评估国产血浆滤器过滤效果。针对血小板制品种类较多,其过滤适用范围不详的状况,观察过滤对血小板制品的影响,遴选适于过滤的血小板制品。针对去白红细胞制品临床试验困难较大,临床研究显著不足的问题,花费2年时间,累计进行了246例临床试验,观察临床上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发生率,并结合相关实验研究,论证悬浮红细胞保存前过滤对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变形能力的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推广血站型滤器的重要意义。方法:优化FFP制备条件:通过调整血浆分离时间和剩余血浆量,试验九种血浆制备条件,从中筛选可有效降低血浆白细胞残留量的制备方法;调查四个采供血机构FFP白细胞残留量;使用五种国产血浆滤器对FFP进行过滤,观察白细胞去除效果和对血浆质量的影响。对四种常用血小板制品(机采血小板、手工浓缩血小板和相应的两种冰冻血小板)的过滤效果进行研究,观察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等多项血小板功能指标,遴选出适于进行白细胞过滤的血小板制品。根据保存前是否过滤将悬浮红细胞分为过滤组和对照组,在保存前和保存期内每周留取样本,检测细胞因子IL-1β、IL-2、IL-6、IL-8和TNF-α的水平及红细胞变形指数(EI);2年间累计选取有3次以上输血史患者246例,一次性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U,患者按所输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过滤前保存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0d、≤7d、≤14d、≤21d和≥21d,观察各组FNHTR发生率。结果:延长血浆分离时间和增加血浆残留量可有效地降低血浆白细胞残留量,达到去白标准(<1×106/U);四个采供血机构FFP白细胞残留量<1×106/U;国产血浆滤器对血浆质量无显著影响,但去白细胞效率较低、血浆损失率较高。机采血小板回收率为86.81%,可以达到血小板回收标准(80%),但手工浓缩血小板回收率仅为73%左右,距血小板回收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两种冰冻血小板制品的血小板回收率处于极低水平,其血小板损失量达60%~70%左右;过滤前两种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白细胞残留均达107水平,其中手工浓缩血小板残留白细胞较高(P<0.01);过滤后机采血小板达到去白细胞标准(白细胞残留为105/U水平),而手工血小板未达到去白细胞标准(10U残留白细胞达4.8×106);过滤对液态保存血小板制品的功能无明显影响,但手工浓缩血小板功能显著低于机采血小板。两组悬浮红细胞仅发现极少量的IL-1β存在;对照组IL-2、IL-6、IL-8、TNF-α在血液中的水平逐渐增高,显示4种细胞因子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在血液中不断积累;过滤组IL-6、IL-8和TNF-α在保存中均维持在原有的较低水平,不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滤除白细胞对保存中IL-2产生能力无显著影响;在保存后期过滤组EI显著高于对照组;滤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临床应用结果显示,FNHTR发生率与过滤前保存时间呈正相关(P<0.01),而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地预防FNHTR的发生。结论:在规范血浆制备规程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FFP输注前不必进行过滤,血浆置换等特殊临床治疗可考虑做血浆过滤;而某些国产血浆滤器的过滤效果有待提高,血浆损失率有待降低。冰冻保存的血小板制品其血小板损失过大,不适于进行去白细胞过滤;目前手工浓缩血小板质量低于机采血小板质量,其制备工艺尚需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同时其滤后血小板回收率和白细胞残留量尚未达到去白细胞血小板制品标准,应研制与之相适应的去白细胞滤器;机采血小板质量较好,国产滤器可以达到去白细胞标准,是当前适于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制品。在悬浮红细胞保存中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一效应;由于这些细胞因子与FNHTR的发生直接相关,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通过减少或阻抑保存中细胞因子的积累而降低FNHTR的发生率;临床试验证实,保存前滤除白细胞可以有效地预防FNHTR的发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支持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悬浮红细胞应在保存前滤除白细胞,我国应大力推广血站型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