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三峡水库非汛期水质的调度方式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xu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温度、光照适宜的3~5月份,三峡水库支流的局部水域易暴发“水华”现象。其主要原因是蓄水后支流由天然状态的流速1~2m/s变成几乎静止,水体紊动和水流流速的降低,造成营养盐的富集和藻类的快速生长。而三峡电站非汛期采用调峰运行,电站调峰有利于干支流水体交换,增大水体紊动和水流流速,从而为改善支流的水质提供了新契机。本文主要研究三峡电站调峰对水库水流水质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建立非汛期生态调度模型寻求对库区水质改善和电站发电综合最优的调峰运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三峡电站非汛期的调峰容量和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EFDC模型模拟不同水位、不同流量和不同调峰幅度对水流水质的影响,分析能够使支流流速达到临界流速时不同水位对应的流量。(2)建立准确模拟电站调峰运行时水流水质状况的简单生态动力学模型,模拟整个非汛期不同下泄流量过程对应的营养盐浓度过程,计算出不同调度方式对应的营养盐平均浓度。(3)建立改善非汛期三峡水库水质的生态调度模型,即在常规发电调度模型基础上,增加通过水流水质模型计算出的不同调度方式对应的营养盐TP浓度最小化的目标函数,以及满足生态环境基本需求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抑制藻类生长的临界流速的约束条件。(4)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模糊规划法求解生态调度模型。根据典型年来流量和库区TP负荷,得出对水质有较大改善作用又能满足发电量要求的调峰调度运行方式,给今后三峡电站非汛期的调峰运行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自从“生态交错带”概念提出以来,许多生态学家对它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大量的事实表明生态交错带富于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但生物多样性在生态交错带中有多
从人参(Panax ginseng C.A. Mey.)根中提出水溶性粗多糖经Sevage法脱蛋白、醇沉、常规干燥得到人参总糖GR,再经DEAE-Cellulose柱分离得到酸性级分GRA和中性级分GRN。本文对中性级分GRN进行研究,苯酚-硫酸法检测GRN总糖含量为97.8%。HPLC法检测GRN含有95.3%的葡萄糖,此外,还含有痕量的半乳糖、阿拉伯糖和甘露糖。用不同浓度乙醇将GRN进一步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