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与承载要素在地区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作为土地的供给者,在土地市场上具有行政垄断地位,掌握着土地出让的权力。现如今,我国民营经济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即民营企业已从分散经营和作坊式的小商品加工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在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产业梯度差异引发民营企业迁移,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数受到环境容量和土地成本的限制,迁往廉价资源的地区,推动这些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地区的土地需求结构的也发生变化。与民营企业迁移的同时,污染也逐渐转移,有趣的现象是:地方政府明知道本地区迁入这些民营企业不利于地区的长远发展,为什么会选择义无反顾的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尤其在土地供应方面更是如此,这样的行为逻辑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逻辑呢?据此,本文将从政策偏好的角度剖析地方政府的供地行为逻辑,以期解决地方政府的异化行为,为土地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关于偏好与政策偏好的理论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基础理论与相关概念的界定,包括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系统理论、制度创新理论、显示性偏好理论的概述与总结。第三章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偏好分析的理论框架,通过从收益与风险的分析视角指出地方政府作为理性经济人,影响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的政策偏好因素的收益因素主要指政府利益和个人利益,政府利益包括政府政绩利益、地区经济利益和政府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包括官员个人政绩利益和官员个人经济利益。影响风险因素包括权力制衡、官员的行政价值观、不完全信息、执政的制度环境等。由于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员是政策执行的主体,第四章在第三章的分析框架基础上,从地方官员入手提出执行中地方政府政策偏好的制衡因素即:官员绩效收益(合法收益)与官员的风险收益,以及二者的制衡关系。第五章是本文的实证部分,以案例的形式通过对西部某省县级政府L、Y、W土地供应政策的执行情况的调查说明,分析民营企业用地执行中的供地政策偏好,指出三县政府在土地供应政策执行中具有共性特征又有差异的方面,且认为政策偏好是在制度生态环境圈的基础上形成的。第六章从政绩考核机制,官员行政价值观取向、利益协调机制与信息沟通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用地供给中不良的政策偏好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