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心病(CHD)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防治该病,是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临床及循证医学证明,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重点。目前国内常采用抗血小板西药和活血化瘀中成药联合防治冠心病。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西药作用快,作用靶点单一,但易产生耐药性;活血化瘀中成药作用靶点多,具有多种抗凝血和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但发挥疗效比较慢且温和,作用难以量化。临床中活血化瘀中成药的使用大多未经中医辨证论治,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存在不规范问题,临床疗效的判断只是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来进行,较少从分子生化指标来评价其疗效,更没有说明其联合的疗效是协同、相加还是部分拮抗。这促使我们从临床疗效和分子生化指标两方面展开活血化瘀中成药与抗血小板西药联合治疗冠心病的合理性研究,并研究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的相关性,其目的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及其规范化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目的:1、研究活血化瘀中成药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合理性,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2、观察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分布,探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证型与血小板聚集率(PAG)、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关系,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依靠现代医学研究手段量化中医辨证分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选择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停用活血化瘀中成药2周后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阿司匹林组)25例,中医辨证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阿司匹林治疗组(标准治疗组)17例,中医不辨证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阿司匹林治疗组(习惯治疗组)34例,疗程3个月,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血液粘度仪测定血小板聚集率(PAG)、P-选择素(CD62P)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GPⅡb/Ⅲa)、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3组间的PAG、CD62P、GPⅡb/Ⅲa、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2、选择76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其分为心血瘀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3型,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流式细胞仪、血液粘度仪测定PAG、CD62P与GPⅡb/Ⅲa、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3证型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3、所有数据处理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标准治疗组治疗后PAG、CD62P、GPⅡb/Ⅲa、血液流变学、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其GPⅡb/Ⅲa、中医证候总积分的下降值显著大于阿司匹林组及习惯治疗组(P <0.05),其PAG、低切全血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下降值显著大于习惯治疗组(P <0.05)。虽然阿司匹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习惯治疗组血浆粘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05),但2组患者治疗后PAG、CD62P、GPⅡb/Ⅲa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 >0.05)。3组患者心绞痛总积分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 >0.05),但标准治疗组治疗后心绞痛总积分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P =0.069)。2、心血瘀阻型GPⅡb/Ⅲa水平显著高于气虚血瘀型(P <0.05),与气滞血瘀型相比,气虚血瘀型全血粘度水平明显升高(P <0.05),而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降低(P <0.05);心血瘀阻型、气虚血瘀型、气滞血瘀型3证型间CD62P、PAG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1、在应用阿司匹林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可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小板活化、改善血液流变学,并明显改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中医证候,一定程度地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其抗血小板活化及改善中医证候的作用较单用阿司匹林以及不辨证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联合阿司匹林的作用显著,提示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中,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使用活血化瘀中成药联合阿司匹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2、心血瘀阻型以GPⅡb/Ⅲa升高为主,而气虚血瘀型与气滞血瘀型则分别以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为特征。GPⅡb/Ⅲa、血液流变学可作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微观辨证和疗效评定的参考指标,并且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用药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