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以“为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信息”为目的的国家层面系统化的质量监测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保障与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学前教育质量监测虽是新生事物,但在一些国家与地区已得以实施并卓有成效。本研究从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产生背景入手,聚焦于世界范围内质量监测系统中的、或是集中体现了系统化思路的美国开端计划、内布拉斯加州、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以及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的8份早期儿童评价方案,分别开展了历时比较(纵向推进)与共时比较(横向比较)。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的产生以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质量运动、各国政府充分发挥对学前教育的监管职能、各国原有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机制不完善、对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长期探索与研究推进为背景,其概况与趋势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实施;各国不断努力改进监测方法与流程;监测内容一般包括服务评价、教师评价、儿童评价三个方面;监测结果对公众公开。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早期儿童评价除评价理念与评价范式的转变外,还集中体现了系统化的实施思路,如美国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模型,新西兰提出早期教育“质量链”等。各国的早期儿童评价方案之目的集中于促进儿童发展、推动政策制定;评价内容多元化,有英、美为代表的结果导向和欧、澳为代表的能力导向两大类;评价工具以观察评定量表与叙事性评价为主;评价主体多元参与、共同协商,评价数据全面公开。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框架建构之时,应当强化“以问责促提升”的评价目的;完善既科学合理又富有文化特色的评价内容;建设质、量结合的评价工具体系;推动早期儿童评价的系统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