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过程中长春市城乡交错带景观动态变化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obol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变化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人为因素对局部区域的景观变化过程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人类活动影响特别显著,景观变化迅速,其中不合理的景观格局是产生生态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究城乡交错带在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城乡交错带的景观格局服务,也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立论依据。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地形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以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为平台,对研究区的景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以“3S”技术为基本手段,建立研究区景观数据库,可以重建城乡交错带时空变化过程,对城乡交错带景观变化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与分析。 (2)经过23年的发展,研究区已经从以非建设景观为基质的城乡交错带景观发展成为建设景观占绝对优势的城市景观,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中期和城市化后期。 (3)城市化初期,非建设景观向建设景观转化的面积最小;城市化中期,非建设景观向建设景观转化的面积最大;城市化后期,非建设景观向建设景观转化的面积有所减小,但仍高于城市化初期的转化量。建设景观主要是贴近城市建成区和沿道路两旁扩展。 (4)城市化初期,研究区景观形状较为复杂,景观破碎化程度和聚集度较高,景观多样性较低;城市化中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聚集度降低,景观多样性达到较高的水平,景观形状向规则化方向发展;城市化后期,景观整体的聚集度升高,景观破碎化程度降到更低的水平,景观多样性下降,并且低于城市化初期,景观形状也变得较为规则。
其他文献
农牧交错带是遏止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最后一道屏障。然而由于人为干预的失控,农牧交错带未能起到应有的生态屏障作用。生态环境的恶化已对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严重威胁,生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就必须生存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内。由于传统的国民经济帐户指标GNP(及其变种GDP)在测算发展的
几何信息是描述地物特征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遥感中反演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摄影测量方法是遥感提取几何信息的主要途径。多角度遥感作为当前遥感的一个发展方向,为提高反演地物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