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DDH患儿穿戴Tübingenn吊带,比较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Tübingenn吊带对于DDH患儿的髋关节复位情况,为Tübingenn吊带在临床上的使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门诊的儿童,予以髋关节超声Graf法检查,超声检查提示分型为GrafⅡc型及更高级别分型,则予以Tübingenn吊带治疗。予以电话随访,统计其影像学数据。共筛选出71例患儿共96髋,其中男性患儿13例,女性患儿58例,纳入资料完整并至少随访至患儿12月龄后。初次诊治周龄范围为1~20周,平均初治周龄8.3周,观察历次Graf超声α角的变化情况,末次随访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根据Tonnis标准判断有无残余髋臼发育不良,并根据IHDI分级判定各患儿末次髋关节正位片上股骨头与髋臼的关系,同时依Bucholz-Ogeden分型判断有无股骨头缺血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VN)出现。所获数据均采用 SPSS 24.0 版本(IBM SPSS Statistic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样本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儿随访至12~42月龄,末次随访年龄平均为18.6月。①共计71患儿96髋纳入研究中,其中74髋(77.08%)予Tübingenn吊带治疗成功,根据Bucholz-Ogeden分型均未见有AVN的发生,在这74髋中末次髋关节X线片根据IHDI分级均为Ⅰ级。22髋(22.91%)Tübingenn吊带治疗失败。②96髋中的Graf分型情况:Ⅱ型(包括Ⅱc及D型)共61髋,其中有57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3.44%,Ⅲ型共14髋,有10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71.43%,Ⅳ型共21髋,其中7髋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33.33%。不同分型间治疗成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治疗成功的患儿,予以单因素方差分析。男性患儿治疗成功率为84.62%。女性患儿治疗成功率为79.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单侧患病的患儿治疗成功率为86.96%,双侧患病的患儿治疗成功率为6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根据穿戴时间,7周前开始治疗患儿成功率为90.00%,7周后开始治疗的患儿成功率为6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④吊带治疗成功患儿的转归时间,根据Graf分型,算得:Ⅱc型转归所需时间为8.13±3.35周,D型转归所需时间为8.81±3.03周,Ⅲ型转归所需时间为8.90±3.25周,Ⅳ型转归时间为14.00±3.00周。经方差分析,4种分型转归所需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2),进一步行LSD-t检验,除Ⅳ型与Ⅱc型、D型、Ⅲ型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Ⅱc-Ⅳ p=0.000,D-Ⅳ p=0.001,Ⅲ-Ⅳ=0.003),其余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DDH患儿,在6月龄前行Tübingenn吊带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治疗效果与性别及单双侧无显著关系,治疗开始时间在7周龄前其治疗效果优于7周龄后,Graf分型Ⅳ型的患儿治疗失败率较高,且吊带穿戴时间较其他分型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