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桩组合结构模型试验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6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型桩是直径在100-300mm之间的桩。开始人们认为微型桩只能构造成树根桩来承受竖向荷载,最近20年里,微型桩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对微型桩的片面认识。人们逐渐认识到微型单桩也能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和横向荷载。微型桩帮助工程师解决了许多困难的支护问题,特别是在施工条件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现在学者又开始重新关注微型桩,开始把微型桩应用到基坑支护、边(滑)坡防治、震后重建工程中。但微型桩应用于边(滑)坡治理的计算理论相对滞后,因此研究微型桩组合结构的在滑坡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及计算方法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对目前已有的微型桩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类,从而突出了本论文要讨论的抗滑微型桩组合结构。(2)分别对独立布置微型桩体系和平面刚架微型桩体系建立计算模型,分析体系中单桩的桩顶位移和内力。通过比较可知平面刚架微型桩体系对减小坡体位移更加有利,更能控制桩间岩体裂隙的产生、发展,对边坡稳定性有更加积极的作用。针对工程中常用的微型桩群桩组合结构,以22、33微型桩群桩为例,建立计算模型分析结构的内力和稳定性。另外,在Winkler弹性地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模型。(3)为了掌握组合结构的抗滑机理、变形趋势以及作用在组合结构上荷载的分布形式,对抗滑微型桩组合结构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根据所测的数据计算模型试验中微型桩上的内力,画出微型桩的弯矩图,从而分析微型桩在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机理、荷载的分布形式。(4)使用Midas数值分析软件对微型桩的模型试验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并用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果,从而进一步验证理论方法的合理性。
其他文献
大跨桥梁结构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大跨桥梁在服役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与状态分析是极其复杂的,单纯利用结构健康监测信息难以
地裂缝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地面变形灾害,它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不仅会造成建筑物开裂、地下管道线错位、道路路面破裂和局部塌陷以及土地使用价值降低,而且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构成极大地威胁。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和文化古城,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近20年来,北京市的城市建设发展迅猛发展。这种发展不仅表现为平面范围的扩展,还体现在向下和地下空间发展。人类工程
历次震害调查表明,作为生命线工程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城市供水系统的损坏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它能否在地震发生后保持正常功能,对于整个城市的抗震救灾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组合梁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等优点,应用于结构体系中可有效减小梁截面高度,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目前在高层建筑钢结构和组合结构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而组合梁与框架柱的节点
氯作为消毒剂投入到水体中之后,一方面自身不断衰减,导致管网末梢处余氯值不能满足要求,另一方面余氯与水体中的某些有机物反应生成以三卤甲烷为代表的一类对人体有害的消毒
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停车位供需矛盾日益严重,引起带地下室的建筑基础形式被广泛的采用;在地基土较好的地区,带地下室车库的多层建筑以及高层建筑的裙房,基础设计
砌体结构由于其抗拉、抗剪、抗弯承载力较低,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率很高,“5·12”汶川8.0级特大地震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房屋震害严重,特别是灾区中小学校舍建筑,主要以砖
框架-剪力墙结构结合了框架和剪力墙两种结构体系各自的优点,在同一结构单元中同时采用框架和剪力墙结构,既可以由框架提供较开敞、灵活的空间,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又可以由剪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在追求大空间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降低建筑的能耗。大型发泡水泥复合板作为新型节能建筑材料,集承重、保温、轻质、隔热、隔声、耐火
空斗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墙体,目前在我国广大村镇地区仍存在大量的空斗墙房屋,由于空斗墙其自身内在的原因,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承载能力都较低,尤其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威胁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