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产生于血管损伤过程。血管损伤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这其中包括了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因此CECs可能作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标记物。本实验研究CECs在AMI病患和小鼠疾病模型的外周血中的水平,并监测其在预后中的表达状况。方法:基于标准流式细胞术的稳定,本实验组设计了多参数共同标记CECs体系,检测人体外周血中CECs的表达抗体为Hoechst33342+/CD45-/CD31+/CD146+/CD133-,检测小鼠外周血中CECs的表达抗体为Hoechst 33342+/CD45-/CD31+/KDR+/CD117-。首先,为了研究本设计体系的稳定性,本实验组构建了VEGF处理小鼠,收集其外周血,同时收集了AMI病患的外周血做组内稳定性检测。其次,为了研究此检测系统的有效性,本实验组用Real-time PCR和流式细胞术共同检测样品中CEC含量。最后,用流式检测临床的大量样本中CE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群体的比例,这批临床样本包括61名AMI患者,45名健康成年人,以及19名治疗一个月后的AMI病患。结果:本实验做设计的基于流式细胞术的多参数共同标记CECs体系是准确可行。在AMI病患的外周血中CECs的水平确实显著高于正常健康机体外周血中CECs的含量。经过一个月的治疗,AMI病患外周血系统中CECs含量较治疗前有了明显的下降。结论:本实验设计建立的基于多抗体流式细胞术的CECs水平检测方法可针对AMI患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更为精准的检测。